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009278
  • 作      者:
    杜学霞著
  • 出 版 社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史学批判作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之一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全书力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谨认真的精神着重从史学史的角度来分析平价史学批判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以史学批判作为研究对象,力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谨认真的精神分析评价史学批判,从多方面揭示史学批判形成的背景和条件,理清史学批判的歧变脉络,分析史学批判发动的背景和原因、发展阶段、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以及特点等,剖析史学批判的性质、任务、方法、理论武器、批判的主体与客体、指导方针,最后阐述史学批判的后果和影响,总结史学批判的经验教训。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种“斗争”意义上的百家争鸣更多是一种策略、手段,与作为方针政策的百家争鸣存在较大距离。由此可见,学者和政治家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来理解“百家争鸣”。学者所理解的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就是对学术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辩论。政治家所阐释的政治意义上的“百家争鸣”是那种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为表现形式的一拥而上、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学术批判和政治批判。根据双方对百家争鸣的不同阐释可知,实行“百家争鸣”的关键在于如何划清学术与政治的界限。显然,学术思想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是不容易简单地用政治标准来划分的,更不用说这些标准在实践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政治家的阐释是一种以政治方式来解决学术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使“百家争鸣”方针在执行中,其政治意义很容易凌驾于学术意义之上,从而出现一系列学术领域中的政治批判。由此分析,在那种“一家独鸣”的批判中还要提倡“百家争鸣”,那种“一家独呜”的批判还是属于“百家争鸣”等矛盾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正是百家争鸣的应有之义,其主要作用就是给正确的批判者以充分自由的批判权利,制造压倒一切、咄咄逼人的批判气势,以便于他们向错误的被批判者进行最有效的斗争。
  事实正是如此,在反右派斗争之后,这种政治意义上的百家争鸣得到强化,并且逐渐灌输到学术界中去。在对“右派”的一片声讨中,人们至少在表面上普遍认为“右派”学者利用“百家争鸣”来进行政治阴谋活动,从根本上歪曲了百家争鸣方针。反右派斗争扫清了学术界的乌烟瘴气,加强的共产党对学术思想界的领导,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使学术界的民主自由更有了保障。所以有学者说百家争鸣是使香花和毒草一齐出土,经过自由论辩使人们增强识别香花和毒草的能力,以便培植香花,铲除毒草,也就是锻炼马克思主义和发展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清除人们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意识。这就是当时报刊上所强调的一种观点,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从字面上看没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可以对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为党的政策而提出,它就有了社会主义的薪义,那就是放社会主义百花,除反社会主义毒草的战斗意义。这种通过声势浩大的反右派斗争确立起来的政治意义上的“百家争鸣”至少社表面上为学术界所接受。当时多数论者附和了毛泽东的观点,认为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虽号称百家,实际上只有两家:资本主义一家,社会主义一家。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史学批判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 史学批判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 史学批判形成的条件

第二章 思想改造运动中的史学批判
第一节 建国初期史学界的政治学习
第二节 对武训和《武训传》的批判
第三节 史学界的思想改造运动
第四节 史学界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第三章 “史学革命”中的史学批判
第一节 史学界的反右派斗争与史学批判
第二节 “史学革命”
第三节 对尚钺“修正主义史学”的批判
第四节 历史主义思潮对“史学革命”的批评

第四章 “阶级斗争为纲”下的史学批判
第一节 对刘节史学观点的批判
第二节 李秀成评价的讨论与史学批判
第三节 对周谷城史学观点的批判
第四节 对孙祚民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批判

第五章 “文革”爆发前后的史学大批判
第一节 围绕着吴晗《海瑞罢官》的批判
第二节 史学大批判的爆发

第六章 史学批判的剖析
第一节 史学批判的性质、任务和方法
第二节 史学批判的主体和客体
第三节 史学批判的理论武器
第四节 史学批判的方针——百家争鸣
结语史学批判与新中国史学
参考文献
附录:历次史学批判主要资料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