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浮生剪影:一位耄耋老人的自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20549
  • 作      者:
    黄炳辉口述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黄炳辉,1931年生于福建泉州,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为共和国首届大学毕业生,后留校任教40年,从助教一直到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国古代文、史、哲、兵法战例等的教研,著有《唐诗学史述论》、《老子章句解读》、《椰风窗前共琢磨》、《国学研究论稿》等十几部论著、300多万字。1992年曾赴菲律宾雅典耀大学讲授唐诗与唐代文化。此后的12年中,他受邀担任菲律宾侨领陈永栽先生的私人教师,并通过多种方式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在菲传播及中菲文化交流作出独特贡献。
展开
内容介绍

  《浮生剪影:一位耄耋老人的自白》是一位81岁老教授文学传记式的心灵自白。称其为“文学传记式”,因其在解剖心灵的同时,也对社会进行了解剖,同时渗入丰富独到的学术见解,融国学、中西文化、教育等问题于一书;称其为“心灵自白”,因其是一位平凡的老教授在与病魔作斗争期间所捕捉到心灵跳跃和颤抖。《浮生剪影》不仅仅是一位平凡的老人在病中追忆人生历程的励志心灵史,而且是一部具有共同时代记忆的共和国珍贵的峥嵘岁月史。

展开
精彩书摘
  3人生征途第一站——上大学
  我和高中同班好友黄建华首次离开泉州老家,是1950年7月到漳州参加新中国首届高考。从泉州到漳州一百五十公里左右,五个小时车程。当时道路崎岖不平,车颠簸摇晃,人虽年轻体健,还是在车上呕吐了一次。当时考场设在漳州市内浔源中学,浔源校园比培元大,也十分幽雅。我们在校内住了两天,考完就同建华到厦门大学找他叔叔。他叔叔是生物系黄厚哲教授,我们在他家笃行楼住了一夜。想不到三年后院系调整竟然转学入厦大,一来就长留厦大快六十年了。我和建华都是教会中学毕业的,老师也大部分是协和大学毕业的。学校都鼓励我俩报考协和大学,于是建华报化学系,我报中文系。当时报考大学不像现在考生如临大敌,我们似乎不当一回事,就像一次出游。大约隔了一个月,我在泉州文化馆正挥汗如雨地打完乒乓球,在阅览室翻阅报纸,突然看到《福建日报》刊载的今年高考录取名单有我和建华的名字,再几天我和建华都收到录取通知书了。
  协和大学在福建是一所负有盛名的美丽大学,坐落在闽江上游马尾到福州中站的魁岐岸边的山坡上。校园绿树环抱,曲径通幽,万花丛中,兀立两座宫殿式宏伟五层大楼,南北对峙山坡上,垂拱绿瓦,金碧辉煌。在石砌的文学院、理学院的大楼,时常能听见往返福州一马尾的轮船经过魁岐鸣呜的鸣笛声。这里如诗如画美极了。我们是从旧大学转变为新大学的第一届大学生。旧大学称国文系,解放后改称中文系。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学制及教学大纲,全是仿照苏联教育体制,但老师全部来自旧大学。苏联有《俄罗斯文学史》,我们就有《中国文学史》;苏联有《俄语史》,我们就有《汉语史》,以此类推都是仿照苏联的。当时协和大学不设校长,设立校务委员会主任,每系设系主任。我们中文系的主任是严叔夏老师,他是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儿子,也是台湾海基会首任会长辜振甫的岳父。当时他五十多岁,还很硬朗,操一口带着福州腔的普通话(那时叫官话),人很和气,没有一点架子。同学们知道他是严复的儿子,又是系主任,对他非常尊敬。一年级同班的同学只有七位,都来自福州和闽南地区,当时同学地方观念较重,相互来往较少。上的课有大一国文、现代文学选读、写作、文字学、文学概论。最受欢迎的课是俞元桂老师讲授的现代文学选读和写作。俞老师是福建莆仙人,高挑清秀潇洒,三十开外年龄。据说解放前他曾是著名的报刊记者,出过《通讯散文集》,因有实践经验,加上思维敏捷,口齿伶俐,深受学生欢迎。我的作文也颇能得到俞老师的好评。因此,我和俞老师接触多了,得到他的教诲指导也多。直到“文革”后,我们还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我去福州一定会去看望他,他来厦门也会来找我。20世纪90年代初,俞老师去世了,我深为悲痛。还有一位教大一国文的游老先生,福州人,讲课疙疙瘩瘩的。这位老学究的课常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欢乐。有次,他讲解鲁迅的《阿Q正传》,有同学问:阿Q是女人还是男人?游老先生怔一下,徐缓地说,或许阿Q留长辫子,是女人。“女人”两字刚从他口中蹦跳出来,就引得满堂大笑。还有一次,他讲刘白羽的散文名篇《火光在前》,把文本中的“捕捉战机”诠释为“捕捉敌人战斗机”,又引起骚动。
  我讲这些学生时代的趣事,完全不是嘲笑我过往的老师,而只是在说解放初大学的现代白话文教学由一些老先生承担的尴尬。
  ……
展开
目录
见证共和国沧桑的心灵讲述
别具一格的回忆录
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
导言 我的人生记忆

第一章  风雨走过来
1 苦难年月懵懂童年
2 黎明前的曙光

第二章  阳光照我行
3 人生征途第一站——上大学
4 学问·人品·操守——敬爱的王校长
5 “反胡风”的担惊受怕
6 留校当助教·北大进修·见到毛主席

第三章  风云骤激荡
7 三明山区——到革命熔炉锻炼
8 风云激荡岁月回顾
9 到南安朴里“四清”去
10 盖起新楼房妻子贡献大

第四章  峥嵘岁月稠
11 暴风雨袭来——荒诞的年代
12 借调写歌剧——荒唐的误会
13 开门办学去
14 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5 团聚的温馨和苦涩
16 闹剧和真招

第五章  千岛十二年
17 初往菲律宾——既陌生又熟悉
18 再度赴菲的不同感受
19 教师本色中国心
20 生死两茫茫亲情永不忘
21 与陈永栽结缘:读书·著书·中华情
22 内外存知己,隔海永相守
23 亲朋挚友情谊绵长
24 我与华人社会的亲密交往

第六章  黄昏人生路
25 医院——憩息的宾馆
26 危难之中见真情
27 人间情谊诚珍贵
28 一抹夕晖铺满黄昏路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