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强人:雪帅彭玉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995625
  • 作      者:
    廖正华著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在阴柔之气笼罩的晚清政坛,出现一位晚清强人雪帅彭玉麟。更因为有了林则徐、左宗棠等阳光男子汉的出现,才有了诸多我们能够为之骄傲的历史片段。在晚清,有两大强人,1是左宗棠,2是彭玉麟。他们二人虽然没有多少交集,但却一见面就有了惺惺相惜之情,之后三十年都是好友、战友;相反,他和李鸿章初见就是老拳对待。由此,又有了三十年的仇敌之情。他是曾国藩的好学生,一生追随曾国藩,“中兴四杰”的一生是那么得精彩,关系是那么得复杂,故事是那么得好看。
展开
作者简介
廖正华。图书策划人,作家,历史研究者。1983年生于湖南,2009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自幼喜好传统文化,毕业后一直从事图书编辑工作。曾参与编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重大史志类图书《湖南百年图库》,业余时间从事写作。其创作理念为“从草根的视角,用通俗的方式,讲述精彩的历史”。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讲述晚清第一清官的人生历程。他生在安徽,却在少年时回归祖籍湖南,自此成为湘军的一员。他由陆军转水师,逐渐获得了曾国藩的欣赏。他一生与左宗棠为友,与李鸿章为敌,中兴四杰间演出了无数好戏。他忠心于曾国藩不惜舍命请他造反当皇帝,却屡次要求杀掉曾国荃;他一生清廉;他一生只爱自己的“小姨”,为寄托哀思一生画了万朵梅花;他虽然强悍却又有着温柔。
展开
精彩书评
曾国藩:书生从戎,胆气过于宿将,激昂慷慨,有烈士风。若论天下英雄,当数彭玉麟、李鸿章。
      左宗棠:论治军之严肃,彭(玉麟)视杨(载福)为优。出处进退缓急,罔不心安理得,求之古大臣中,尚不多见,何论今人?  
     李鸿章:老彭有许多把戏。  
        张之洞:加官不拜,久骑湖上之驴;奉诏即行,誓翦海中之鳄。
    陈宝箴: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是生平得力语,万古气节功名都从此。
    《清史稿》:玉麟刚介绝俗,不通权贵。每出巡,侦吏不法辄劾惩,甚至以军法斩之而后闻,故所至官吏皆危栗。民有枉,往往盼彭公来。
     唐浩明: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求官、跑官、钻官、买官,又有多少人为了升官,什么卑鄙无耻的事都干得出,还有多少人或颟顸无能,或老迈病弱,却依旧占着一个职位不放。像彭玉麟这样一生辞谢六项崇职要缺,甘愿做苦役实事,甘于做普通百姓的人,衡之古今官场,实在是凤毛麟角,难寻难觅。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传记篇)下篇(分析篇)第三章一生仇敌:彭玉麟与李鸿章     彭玉麟与李鸿章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在曾国藩大营中。两人见面后不久,就差点打了一架,真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话说这一天,彭玉麟、左宗棠在曾国藩幕府中争论湖南人和安徽人谁更能打仗。当时,李鸿章刚来到曾国藩幕府中,他的处境是相当狼狈的,因为他之前组建的团练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然而,即便是在这种处境之下,李鸿章仍不改口中无人的秉性,竟与战功赫赫的彭玉麟、左宗棠,就湖南人还是安徽人更会打仗的问题,发生了争执。
    当时,安徽人虽也和湖南人一样组建了不少团练,但战绩远不能和湘军比。彭玉麟、左宗棠说着说着,便开始嘲笑安徽人不会打仗,把一旁的李鸿章弄得很是尴尬。
    李鸿章一向自视甚高,哪里受得了这般侮辱,待彭玉麟、左宗棠说完后,他便长篇大论,以曹操、朱元璋为例,替安徽人辩护。当时,参与闲谈的大多是湘军将领,基本上都是湖南人。于是,大家一起攻击李鸿章,把李鸿章惹火了。
    李鸿章指着彭玉麟,大怒道:“好你个雪琴!你是在我们安徽的地面上出生的,你父亲安徽为官近二十年,你也在这边呆了十六年,今天你却要帮这群湖南佬,来羞辱我们安徽人吗!”
    在彭玉麟的心口中,他始终是个湖南人。虽然他在安徽呆过十六年,但湖南是他的祖籍地,之后他又在湖南生活了三十年,在他的意识里,他是纯粹的湖南人,和安徽人扯不上联系。
    最让彭玉麟不能接受的是,李鸿章居然将他父亲的事情作为论据。彭玉麟心想:李鸿章这回是真急了,辱人不及父母的基本原则都不顾了,得好好教训他一下。于是,他一声不吭,走到李鸿章面前,挥起拳头便向李鸿章砸去。李鸿章躲闪及时,侥幸逃过一拳。
    在座的湘军将领一看情形不对,连忙上去拉住彭玉麟。一场武斗因此得以避免。
    曾国藩去世之后的彭玉麟与李鸿章,处在一种全面对峙的状态中。两人除了彭玉麟斩杀李鸿章的堂侄李秋升、彭玉麟逼退李鸿章的同年兼嫡系李宗羲、在处理樊口闸问题上彭玉麟与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针锋相对、彭玉麟参劾李鸿章的妻兄赵继元等具体案例外,还在两个大的方面存在着根本分歧。
    第一个,即彭玉麟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不同。相对而言,李鸿章更强调外,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甚至照搬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来达到富国强兵的口的。彭玉麟则更强调内,认为国家的富强主要靠自身政治的清明,购买铁甲舰、修建铁路、铺设电报线路等等洋务活动都是在学西方的“皮毛”,不是根本之策。
    继1874年(同治十三年)侵略台湾失败后,日本于1875年(光绪元年)又侵略朝鲜,并在第二年逼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解除了朝鲜与中国的宗藩关系;1879年(光绪五年),日本又正式吞并琉球,改设为冲绳县。惨痛的事实一次次震动清政府,同时也促使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速度加快。
    要建立近代海军,必须先解决船舰问题。李鸿章最初主张自己制造,后来转向以向英国和德国买船为主,造船为辅的方针。因为当时在中国造船,造价要远远高于从国外买船,李鸿章尤其属意大型铁甲舰,多次建议清廷购买铁甲舰,以震慑日本等国。
    在李鸿章的努力下,中国海军作战舰艇的总吨位一度跃居海军世界大国的行列,在亚洲更是首屈一指。
    与李鸿章不同,在中法战争之前,彭玉麟一直反对大量购买铁甲舰。他主张海军舰艇应以自己造船为主,多造十一七、八丈长的小轮船,用于防守海口。
    十九世纪一七十年代,西方列强越来越加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边疆危急局势到了空前的程度。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和解决洋务军事工业原材料的供应问题,李鸿章决定倡导建造中国铁路。
    1874年(同治十三年),李鸿章晋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洋务派主将恭亲王奕诉,“极陈铁路利益,请先造清江至北京铁路,以便南北转载运输”。但奕诉认为“天下无人敢出来主持这件事”及“两宫太后也不能决定此等大计”为由,拒绝了李鸿章的想法。
    李鸿章感慨万千,发誓“从此就绝口不谈修铁路”这件事了。然而,他感到中国交通阻滞,调兵运铜,缓不济急,同时他考虑到军事工业尤其是煤矿之类民用企业,产品产量激增,急需解决运输问题,并且此时的他逐渐意识到“求富”与“求强”的内在联系,意识到经济力量是国防力量的基础,只有发展经济,才是中国由弱变强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尽管他提出修建铁路的主张一再碰壁,但仍在等待时机兴建铁路。
    1876年(光绪二年),丁日昌受命为福建巡抚后,秉承李鸿章的旨意,上疏建议在台湾修筑铁路以防外安内。李鸿章和沈葆祯一致支持丁氏的主张。1877年(光绪三年),清政府批准了丁日昌的建议,要他“妥速筹策”。
    李鸿章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写信支持和鼓励了丁日昌,但这次修建台湾铁路的计划,虽经清政府批准,但最终因为缺少经费而中止。此后,李鸿章又多次主张在东南和西北两个地区修建铁路,以解决海防和边防问题,由于阻力过大,一直未能实现。
    1880年(光绪六年),淮军大将刘铭传上奏清廷,请求修建铁路,李鸿章得知后,立即写了一篇长达四千字的洋洋洒洒的奏折,支持刘铭传的建议。
    与李鸿章积极推进铁路修筑事业不同,中法战争之前的彭玉麟坚决反对修筑铁路。他认为修建铁路会浪费大量的国家财产,有利于外敌人侵,会夺民生计。他请求清廷停止讨论修建铁路,而从修铁路的预算中抽出十分之一来,造十艘十一七、八丈的小轮船,用以防守海口。
    中法战争期间,在郑观应的影响下,彭玉麟开始大规模接触外部世界。他开始留心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开始主张多买多造铁甲舰,并且改变了他之前的那种以铁甲舰护卫两岸炮台的想法,主张出洋作战以掌握制海权。
    同时,彭玉麟逐渐意识到,求强必须先求富,有钱了才能买铁甲舰、克虏伯巨型大炮。于是,彭玉麟主张大办近代矿业。
    这是彭玉麟一生最重要的思想转变,自此以后,他在洋务上的许多观点,与李鸿章基本一致。不过,此时的彭玉麟依旧认为,国家的富强得靠政治的革新,坚船利炮是不能救中国的。这个道理,其实李鸿章比彭玉麟更懂,但只是在当时的中国,政治的革新是完全没有可能的,所以李鸿章注定只能当一辈子的“裱糊匠”。
    彭玉麟与李鸿章的第二个大分歧,则是中法战争中主和还是主战的分歧。
    1882年(光绪八年)底,法国内阁改组,新内阁实行极端侵略打一张主义,中法关系迅速恶化。面对法国的步步紧逼,清廷上下几乎一致地认为,应该予以还击。有的大臣认为应该保护越南,以确保越南对中国的藩属体制不被破坏,如果任由法军占领越南,不闻不问,则不但琉球不能恢复,而且朝鲜也会出现危情。另有大臣则强调越南与中国的唇齿相依的关
系,认为“保越”才能“固边”。
    就在这时,出现了日本利用法国侵越的时机,开始侵略朝鲜的态势。因而,朝廷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意见,觉得朝鲜、越南均为属国,两者相较,应以朝鲜为先为重。满族名臣宝廷说:“既失云贵,不可失朝鲜。”汉族名臣邓承修也指出直隶、渤海的战略地位并非滇粤可比。李鸿章所持的正是这样一种观点,这也是他在处理中法战争中相关事宜时奉行妥协路线的思想基点。
    就在清廷任命彭玉麟以兵部尚书身份主持两广军务前夕,清廷命李鸿章赶到广东督办越南事宜,授权他节制全部广东、云南、广西边防军。但李鸿章心里却想着越南不如朝鲜重要,不愿去广东。他通过袁世凯的族叔袁保龄的关系联系到中枢大臣、清流派主将李鸿藻,成功促使朝廷收回成命。李鸿章的这一态度,与接到朝廷诏书就立马赶赴广东的彭玉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883年(光绪九年)年6月8日,李鸿章和法国新任公使脱利古在上海会晤。结束完会晤后,李鸿章向总署汇报说:中国海军现在还在筹建和训练中,只有北洋的扬威、超勇和南洋的扬武、超武几艘铁甲舰可以用于保卫海疆,各地都是兵单铜匾,与法国开战无疑是以卵击石,如今之计应当先与之周旋拖延,争取时间想别的办法。第二天,他又给张之洞写信,说
明法国是想因越南“1小”而“逞强贪利”,拒不承认越南的中国属国地位,中法关系破裂是“意中事也”,但一旦开战,中国胜算不大。李鸿章苟且求和的想法,暴露无遗。
    到9月份的时候,广东沙面洋人聚居区里发生了中国人焚烧洋人房屋的事情,而地方官听之任之。朝廷派彭玉麟赴粤办理防务,他也不对此事进行追究。此外,彭玉麟对来访的外国人概不接待,并且贴出告示,准许中国人仇杀法国人,又禁止各国商船进口。





 
展开
目录
上篇 生平篇
第一章 少年情事 
第二章 锋芒初露 
第三章 墨绖从戎 
第四章 湘潭、岳州之战 
第五章 田家镇、湖口之战 
第六章 二战湖口 
第七章 安庆之战前后 
第八章 合围江宁 
第九章 创建长江水师 
第十章 雪帅夺印驱雨帅 
第十一章“彭青天”美名传千古
第十二章 主持两广军务 

下篇 对比篇
第一章 一生的楷模与恩师:彭玉麟与曾国藩 
第二章 永远的朋友、战友:彭玉麟与左宗棠 
第三章 一生仇敌:彭玉麟与李鸿章 
第四章 二号首长:彭玉麟与胡林翼 
第五章 为官偶像:彭玉麟与包拯
附录:彭玉麟年谱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