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毕淑敏、许宏读后盛赞中华文明到底源自何处?欧美、日本现代化能给中国什么启示?中国社会大转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何在?具颠覆性的学者苏三,带你反思我们的文明和身处的时代。
《文明大趋势:中华文明及其命运》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开始,系统梳理其发展的过程和内在脉络,并将中华文明与西欧、日本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从而提出“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为何落后于西方”这个核心问题,并给出了自己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类文明发源于中东地区,中华文明也是在中东文明的影响之下才发展起来的,相较欧洲中华文明距离中东更远,从源头上说就“落后”于西欧。
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字
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字是经常被人诟病的一个“落后”因素。更是影响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许多中国人颇有些敝帚自珍的味道,甚至今天许多人还在向简化字发难。不过,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有关文字和语言的问题,不应当将其过分政治化。毕竟,文字语言也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另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中国人对汉字有难以割舍的情怀也可以理解,但是要理性地剖析其对科学的利弊性。
在文字史中,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之前的一种原始形态,是应该被字母文字淘汰的一种“化石”文字。在西亚进化到字母文字时代的3000多年前,中国人毅然决然地选用了“象形文字”,这是远东地理闭塞、信息不畅造成的悲剧,也是一种文化落后的象征。这是地缘关系在最初的农业文明时代,带给中国文明的第一个明显的遗憾。
当时交通条件落后、信息不畅,从西亚地区完整传播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到远东,大致需要1000年以上的时间,当中国人在远东整理象形文字使之成为一个体系时,西方先进的字母体系还没有完整地抵达中国。中国人可能是在零星的西方字母之上创建了象形文字体系,这就是中国的甲骨文的真实起源(具体请参见拙著《汉字起源新解》)。
文字与语言不同,文字是一个社会达到文明标准时期的重要标志。所以文字出现的早晚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相关,中国的文字比西亚文明起源地区晚了1000多年,整体文明也晚了1000多年。换句话说,中国3000多年前的社会可能更像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社会。但是,古埃及接近西亚,文明间交流便利,最后整个中东地区全部开始使用字母体系。中国却没有如此幸运,起源晚,而且距离文明地区太远,四周又被高山、沙漠与大海隔绝,缺乏足够的刺激与交流,使象形文字一直保存并发展。
另外,由于中国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保守性,在“祖宗崇拜”之下,凡是成形的传统往往神圣不可侵犯,这样就难有彻底的改革,最后笨拙的象形文字竟然奇迹般地保留至今。
汉字为什么能保留下来
日本、韩国等国在使用了象形文字之后,很快更新为更为便捷的字母文字,甚至连越南也已经在现代化过程中使用拉丁字母,今天在越南几乎看不到汉语了,到处都是字母。中国在20世纪有过革除象形字的呼声,这一切的开端应该在1919年前后。其缘由就在于象形字的落后性,认为这种文字是阻滞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问题,当时设想的主要出路是文字罗马字母化。
汉字改革的曲折大家都看到了,字母化没有推展开,但却实行了几次简化,继续保留了汉字的传统模式。有一个稍显武断的推测是,这个国家太大,而中国的统一又是2000年前就开创的局面,只要统一,就必须利用统一的文字。所以汉字一直承担着沉重而怪异的政治功能,因此才得以保留下来,这便成为许多人眼里中国文明从未断绝的光荣。
另外,汉字一直使用了3000多年,尤其是从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学作品。中国文字一旦更改为字母文字,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都将成为废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将成为不能阅读的外语,这对于中国文化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从以上的史实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象形文字得以保留的原因,简单地讲,是因为一种文明发展时间的错位,西方在文献尚不发达的时期更容易替换文字体系。另外,当时的社会阶段更为野蛮,战乱频繁,而不同的国家又混杂在中东附近,它们的文明程度又都很高,都有自己的文字体系。所以换个统治者就换一种文字语言,最终就形成了一种广泛的筛选机制,在这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字母体系是最合理的。
在远东地区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整个远东地区由于相对偏远,汉字一家独大,即便是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都得向汉字学习。但明显接近西部的地区则不同,比如西藏与西域都到中东附近去学习,最终新疆地区接受了阿拉伯文字,西藏采用了印度的梵文体系。中国东边的国家无一例外都学习它们西边的中国汉字,如日本与韩国等。在古代,地缘文化学习现象非常普遍。学习与创制语言文字看似是个简单的活动,但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课题,地理便利是个问题,对于语言文字的科学认识更是普通人不会想到的问题。所以,从古至今很少有中国人会意识到文字需要改革。其实20世纪初的人们之所以提出激烈的文字改革意见,就是一种“科学思维”的体现,这是一种高级认识,并且是从西方引进的思维。
象形文字的不利因素有很多,首先是笨拙,学习成本太高,“扫盲”变得极为困难。汉字的复杂不仅影响到教育普及,而且直接影响到后续科研队伍的形成,也不利于传播。
西方人认为,汉字不利于进行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正是科学思维。他们认为中国人对于文字的理解,尤其是文字性较强的诗歌等,建立于视觉之上,这就要求中国人的思维也必须是象形的,而非抽象的。因而这种语言文字之下的思维也会一直处于一种低级状态。
任何符号系统,越简明、越抽象就越高级,比如西方人研究出来的五线谱或简谱就是如此,现在各个民族中那些复杂的记谱方式几乎已全被淘汰。数学符号亦如此,正是因为数学符号的简化,人类的科学才开始飞速发展。文字系统也不例外。
总之,用简单而规范的符号记录复杂的思想,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但很明显,中国文字这方面几乎停滞不前,中国人除了在秦汉时期有一个规范之后,就再也没有质的发展。20世纪在西方思想影响下,中国人提出了各种有关语言文字的改革方案,其中的最大成果可能是摒弃了需要翻译才能领会的古文,有了白话文的出现,汉字简化提上日程,并行的拼音系统开始使用。
文字符号系统的演进与发展,从繁复到简单,“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文字符号在和平时期的演进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从象形文字体系到字母体系是一种飞跃,中国不具有这种文化土壤,所以只能接受目前的妥协局面。
从另一方面来看,烦琐意味着落后与改革不够,这本身还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文字系统本身的“科研落后”。西方发展到今天的简明字母文字系统,是经过几千年演化变迁的结果,并且最初人们能够利用字母系统,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体现,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成就。所以,若要论语言文字方面的“科学成就”,在文明出现的那时起中国就已经落后了,后面几千年的状况更说明了远东地区与外部沟通交流困难的特殊文化格局。从语言文字角度很容易看出中国文化的整体特性是如何形成的。
从长远看,中国语言文字变革的空间很大。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想短期内进行大幅度改革恐怕也不现实,但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必要的。并且,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将汉字的缺陷降到最低是可能的。今天通过电脑文字输入技术,人们只要会讲普通话,懂拼音,实际上就等于会写汉字了。借助电子技术,象形文字的复杂问题顿时减去大半,局面为之一变。
因为电子化的发展,汉字短期内被“拉丁化”的风险大大降低,汉字的改革问题很可能将在这种状况下被搁置相当长一段时间。另外,与西方世界的交流使西方字母文字在中国大兴,在部分发达地区,字母文字将会逐步逼压汉语空间。双语双文字系统会在大约50年后成为中国的一个社会特征,中国大陆有可能发展为香港那样的社会。或许再过一两百年,中国将会再次掀起有关汉字问题大讨论的高潮,或曰中国语言文字新方案的高潮,而不只是20世纪那种简单的拉丁化方案或简化汉字的呼声,人们讨论的将是结合当时社会的新议题。社会在发展,语言文字一定会产生变革。中国在未来的100年里一定会高速发展,所以语言文字并不会保持不变。
我的一个长远预测是,将来汉语可能会被无限边缘化,当字母文字占据主动以后,汉语也不会废除,但会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保留下来。汉语最终将成为今天的“古文”,最后“自然死亡”。但或许会出现一段时间类似日语使用汉字的局面,不过这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文明不停止发展,文字的变革就会继续。
……
自序
上篇 从文明传播角度看中国史
导言
第一章 概说早期中国文明史
第一节 来源不明的“三代”
第二节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的秦汉
第三节 混乱中的中国文明东南移
第四节 辉煌的隋唐时代
第二章 最近1000年中国历史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上是否先进过
第二节 “崖山之后”的必然命运
第三节 不能分拆的元、明
第四节 “末代”命运不只属于清朝
第三章 中国文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
第一节 中国史前缺乏石材建筑说明史前文明落后
第二节 中国古都发展史昭显中国文明东南移趋势
第三节 中国文明南移例证
第四节 文明传播规律与摄影术传播案例
中篇 欧美现代化过程
导言
第四章 欧洲诞生大事记
第一节 8世纪:欧罗巴、基督教与神圣罗马帝国
第二节 9世纪:北欧海盗时代
第三节 10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出现
第四节 11世纪:基督教与欧洲社会
第五节 基督教与欧洲政治
第六节 英国文明的历程
第七节 欧洲大学的出现
第八节 12世纪:东征与东西文明的交流
第九节 中世纪的基督教
第十节 13世纪:骑士精神、自由城市大联盟及英国的崛起
第十一节 14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与文艺复兴运动
第十二节 15世纪:中世纪的结束与现代文明的发端
第十三节 16世纪:宗教改革与科技文明的开始
第十四节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文明的飞跃
第五章 欧洲近代史札记
第一节 欧洲近代史划分
第二节 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
第三节 回顾欧洲现代化起点
第四节 当彼得大帝遭遇康熙
第五节 启蒙运动与当时的中华帝国
第六节 法国大革命及其余波
第七节 工业革命与现代文明
第八节 西方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问题
第九节 1848年欧洲革命及英国特性
第十节 19世纪欧洲的城市化
第十一节 民族主义与德国崛起
第十二节 19世纪晚期欧洲激进社会思潮
第十三节 新帝国主义及童子军
第十四节 “一战”前后的欧洲大陆
第十五节 “一战”后中东欧与犹太人问题
第十六节 和平,你好!
附:美洲现代化两例
下篇 学生变老师:日本的崛起
导言
第六章 古代日本
第一节 日本最初的历史
第二节 一个隐蔽的大国
第三节 天皇制与政治传统
第四节 日本封建贵族与武士精神
第五节 日本宗教的社会影响
第六节 与欧洲近似的日本国民性
第七节 日本人的独特审美
第八节 日本文学与女性地位一瞥
第九节 13世纪后日本的转折
第七章 最近500年
第一节 日本与西方的接触
第二节 日本的儒学与教育
第三节 “明治维新”前夜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 国门大开:“明治维新”的开启
第五节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何在
第六节 明治维新时的政治与社会
第七节 改革进入深水区
第八节 1900年前后,日本进入工业化时代
第九节 20世纪的日本:大战将至
第十节 “二战”后的日本“和平改造”
第十一节 1950年代:转机与崛起
总结
附录:围绕科学与文化的杂思
第一节 欧洲现代化与基督教
第二节 影响文明与科学的可能因素
第三节 神奇的数字与数学
第四节 全球文明数据中的中国
第五节 中国的语言文字与科学
第六节 有关教育
第七节 审美、色彩与科学
跋
参考书目
她对人类总体命运的关怀,审视全球文明史的宏大视野,力图进行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气度,都使她的著作闪烁着思想的辉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院 许宏
其实苏三一直都被人误读。真正认真读她书的人,会被她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所震撼——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时代需要这样一个人。
——作家 阎连科
此书是一本让我们开阔眼界、洞察现实的著作。在作者温雅的文字之下,是思维的强大张力和令人警醒的深刻广度。
——作家 毕淑敏
看完这本书,一身冷汗。我们的历史教育被她彻底颠覆掉了。苏三说得对与错仁者见仁,但我佩服她的胆量!思考国运与国民性者必读。
——读者 超级牙膏
感谢苏三改变了我的人文观、历史观、价值观。
——读者 金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