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中、在庞杂的中国社会中,哪些人物、事物、事件、商品等能够成为最代表中国的符号?同样代表中国,“长城”和“姚明”哪一类符号更具有传播效果?这些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又是如何演变、凸显、传播和被人接受的呢?本书通过对符号意指关系与传播机制的研究,期望能对上述这些问题有所思考和回答。<br>全书分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对含指项、同构、元语言机制、自然化机制、普遍化机制、引得符号这些在罗兰 巴尔特等符号学家那里一闪而过的符号学理论进行明确深入的阐释,探讨复杂的符号传播实践及其背后的本质;实践篇梳理不同语境中象征中国的历史符号的变迁,深刻探究鸦片、东亚病夫、缠足等负面能指符号背后的传播机制,探索如何以强符号传播中国,如何提炼、打造代表中国、传播中国的强符号。 <br>全书分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对含指项、同构、元语言机制、自然化机制、普遍化机制、引得符号这些在罗兰•巴尔特等符号学家那里一闪而过的符号学理论进行明确深入的阐释,探讨复杂的符号传播实践及其背后的本质;实践篇梳理不同语境中象征中国的历史符号的变迁,深刻探究鸦片、东亚病夫、缠足等负面能指符号背后的传播机制,探索如何以强符号传播中国,如何提炼、打造代表中国、传播中国的强符号。<br><br>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