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文化理论研究》:
在1996年搬迁之前,我们调查的村落是一个传统农耕社区。在村落内部,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家庭内部男性劳动力相对于女性而言占有绝对的优势,女性基本上无法独自承担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农村千百年来养儿防老以及香火继承的观念,导致该村“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并在财产的继承和养老问题上更加偏向于男性。从家庭的角色分工来看,村子内部主要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此外,家庭内部也多强调婚姻的缔结双方对伴侣的绝对忠诚。对于离婚家庭,村里人一般“不待见”,认为离婚的人“不守规矩”。当然,村民对于年轻人之间的婚前性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恬不知耻”的表现。对于婚外恋,村民更是零容忍态度。
赡养老人和教育子女被视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村子里哪家出了不孝子,则一定会受到舆论谴责。在婆媳关系中,婆婆占有相对的优势地位,媳妇对老人的孝顺程度则是评价媳妇人品的最主要的参考。以前,村里没有幼儿园,学龄前的儿童都是在家接受父母教育。
在搬迁后,三峡移民群体内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调查发现,村内最初期有200人外出务工,如今则增加到400多人,因此村民也就有机会走向大城镇,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刘姓移民(男,50岁)谈起自己的独生女,一脸的幸福。他女儿就读于重庆某大学行政学院大学四年级,是村里仅有的三个大学生之一,起初觉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对于女儿将来能否养老送终不抱多大希望。但是自从外出广东打工以后,他发现城里人对女儿的疼爱一点儿也不比儿子差,同样的买车、买房。他所在的工厂老板是一位43岁的中年女性,事业有成,对父母十分孝顺。所以,外出务工的经历对他原有的生育观造成了冲击,现在觉得“儿子女儿都一样”,关键在于孩子“是否孝顺、有本事”。
面对子女的财产继承问题,谭姓大爷(男,73岁)就向我们谈道:“女儿是别家人,当然没有继承权利,儿子是顺其自然的继承人。”大爷有两个儿子,他说等他死后剩下的钱兄弟平分。调查发现,村内具有这种观念的老人在养老问题上多依附儿子,也更倾向于财产的男嗣继承,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十分明显。搬迁后,村子里重男轻女思想还是较为普遍。调查数据显示,村里人一般生育两个孩子,但一般来说,一对夫妇第一胎如果是个儿子的话一般就不再生第二个孩子了,如果是个女儿即使罚款也会选择再生一个孩子,否则他们会被认为是“断了香火”,“是对祖宗的大不敬”。
调查发现,洋河村婆媳关系仍旧紧张。搬迁之前,儿媳妇一切都要听婆婆的安排,比如打柴、喂猪、做饭等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全由婆婆做主。但搬迁之后,媳妇则有了更多外出务工的机会,家庭经济地位因此得到提升,也就开始不太愿意承担全部家务,反而更希望婆婆能够担负起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责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