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英国济贫管理体系演变研究:1795-1914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804928
  • 作      者:
    朱安文著
  • 出 版 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廊师研究文库:英国济贫管理体系演变研究(1975-1914)》是朱安文同志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2011年其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作为一名在职博士生,严格的研究压力下,工作与学习的双重压力扑面而来,顺利完成学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作为导师,为了使其顺利毕业,我敦促其拟定了严格的学习研究计划,就学位论文选题进行长期探讨,最终选定《英国济贫管理体系的演变》作为论文选题,指导其按照计划一步步完成论文的开题、写作、中期检查、最后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贫困作为伴随人类社会而生的顽疾长期存在,对贫困者的救济事关社会稳定和发展,历来备受关注。英国济贫作为较老的选题,国际国内对此进行大量研究,多从社会背景、政策实施、绩效评价等层面进行特定历史时期或繁或简的勾勒,但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在厘清史实的基础上,梳理第1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济贫管理体系的发展演变,探究其政策实施的得失成败,进而为社会管理者提供可供咨询或借鉴的管理智慧的相关研究却少之又少,这也是我鼓励朱安文博士以《英国济贫管理体系演变研究1798-1914》为研究课题的初衷和希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的英国济贫政策研究论文相比,朱安文博士大量采用英国议会议事录、济贫报告、统计数据等一手资料,概述工业革命前教区济贫管理的特点及其演变之余,重点指出,为消除斯宾汉姆兰制度的实施所带来的济贫税大量增加的窘况和反击自由主义以及马尔萨斯主义的批评,地方政府进行了系列济贫改革,为新济贫法的出台和济贫管理从地方向中央的过渡奠定基础,这一点值得肯定。另外,就新济贫法的实施,作者有意识避开繁琐的史实陈述,关注不同利益群体如农民、工人、地方政府以及慈善组织需求差异和地区差异,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济贫法实施的曲折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财富的增加,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济贫事务日益复杂化,对济贫官员的专业要求日渐提高,女性监督官和工人监督官进入管理领域,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注重舆论宣传和专业培训,关注群体利益的保护,人性化管理色彩渐浓,济贫官员协会雨后春笋般建立,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这些内容的出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素材和新角度,值得肯定。
展开
精彩书摘
  《廊师研究文库:英国济贫管理体系演变研究(1975-1914)》:
  更为重要的是,斯宾汉姆兰救济制度是否在粮食紧缺时期被其他地区广泛采用,该制度是应付紧急事件和战后经济衰退的权宜之计,还是经济结构性变革孕育出的新社会制度?卡尔·波拉尼(Karl Polanyi)认为斯宾汉姆兰制度是一种新的制度,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反应。他和哈蒙德认为,斯宾汉姆兰制度用家长制使劳动者免受新兴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不管目的如何,恰如1832-1834年改革者所言,津贴制成为社会灾难,在对津贴制的经济和社会内涵及其救济性质和救济范围加以彻底研究前,还无法对上述观点做出判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些改革者坚信,该津贴制存在过错,他们宣称,随意的救济造成社会灾难和道德堕落。在他们看来,18世纪末期的英国贫穷问题并不严重,该观点1815年后逐渐流行,但在18世纪90年代则不可思议。
  斯宾汉姆兰制度出台后,迅速推广。1799年,希普顿莫因(Shipton Moyne)教区委员会采用斯宾汉姆兰制度,教区内所有贫民和其家庭在向教区委员会提出申请,证明其为维持生活竭尽最大努力并得到认可后将获得来自济贫税的救助,该救助结合其工资收入、家庭成员数量发放并确保其达到既定的标准。同时,鼓励妇女儿童进入济贫院或工厂劳动,或进学校参加专业的医疗训练,任命带薪的助理管理员对此进行监督。这种被亚瑟·杨格称为优秀示范的管理模式或许会削减津贴制度大部分的不足。
  仅把斯宾汉姆兰制度作为普通救助措施可能流于简单,但认为其对解决粮食紧缺发挥了巨大作用又非常危险。在众多院外救济措施中,无论成败,系统津贴制度只是对其加以吸收和改进。1799-1800年间,亚瑟·杨格通过通讯员对各地救助措施进行总结,发现斯宾汉姆兰制度在补助和规模上并不占优势。豪利特(Howlett)认为,农场主担心工资增长带来的重大影响,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喜好采用传统救济。在教区,康沃尔的通讯员说,贫民四分之一的工资通常通过济贫税发放,另一位通讯员暗示说,他所在的地区也是如此。不过,在伯克郡,津贴制度遭到抵制,原因是管理员济贫官员发现了津贴制度存在的不足。当时,济贫官员根据家庭成员数量、消费情况、T资收入状况,将需要救济的津贴换算成金钱,制作成济贫表,但最终没有公布。管理员发现,本来半天足以完成的工作,贫民却用上整整一天,导致劳动力的巨大损失,并很快以此为借口寻求救济。管理员有足够理由相信,救助的大部分金钱将花费在酒馆里,而不是面包店,今后,救助将根据家庭收入状况提供面包而不是金钱。
  1800年,约翰·诺斯神父(Rev.J.North)发表论文《埃塞埃克斯教区贫民状况》,对斯宾汉姆兰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指出1800年前,济贫支出增长迅速,但对贫民的救济增长不多,原因在于对健康劳动者的救济,救济包括衣服、燃料和对儿童的照顾等,这些都来自济贫税。诺斯认为,农场主联合抵制T人工资增长且工资状况与雇主的良善程度相关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而那些认为贫民生活足够,如何救助并不重要的观点则十分可怕。贫民的工资不是用于购买面包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满足家庭需要,而是在啤酒馆里消费,待其难以为继后,转而向教区委员会乞讨或寻求慈善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看,工资的持续增长不仅不会缓解贫困,还将导致济贫费用的增加。而且,贫民的浪费导致雇主益发暴虐,雇主将极尽所能地压低工人工资,迫使其寻求津贴制度的救济,很难想象雇主会从雇工的角度并为其利益考虑。诺斯认为,该制度使大农场主受益,而小农场主和普通家庭则日渐贫困。随着农场数量和面积日渐增加,农场工人工资已足够满足其生活需要,这种模式对工人不利,造成教区费用增加,对非农场主的居民不公平,对小资产者形成压迫,仅有利于大农场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租户。事实上,大多数通讯员提到,救济主要提供食物而不是金钱,通常为汤、土豆、啤酒(蜂蜜和姜加工而成),而不是面包或金钱。其实,反对将救济和面包联系在一起的声音很大,邓肯维尔(Duncanville)勋爵从巴斯(Baas)写信询问,为何贫民可以购买他们日常饮食,他很快从杨格和其他通讯员那儿找到答案。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范围与相关术语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 工业革命前的济贫管理
第一节 早期对流民的管制与救济
一、早期对流民的管制
二、管制与救济的结合
第二节 教区济贫的发展与演变
一、教区济贫及其管理
二、院外救济的扩大
三、教区济贫的缺陷与应对

第二章 工业革命初期的济贫管理
第一节 失业问题的加剧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二、失业加剧的原因及分析
第二节 工业革命初期济贫管理的反思与应对
一、教区济贫管理的变化
二、济贫管理的反思与应对

第三章 济贫管理从地方向中央的过渡(1795-1834)
第一节 废除还是改革
一、对津贴制度的批评与反思
二、废除主义的高潮-1817年专门委员会的召开
第二节 地方改革的尝试与“新济贫法”的出台
一、废除主义的改变
二、地方政府的济贫改革与1834年济贫法的出台

第四章 中央济贫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1834-1870)
第一节 “新济贫法”的推广与实施
一、社会背景
二、“新济贫法”的推广与实施
三、反济贫法运动
第二节 济贫院的内部管理及其调整
一、主要管理人员
二、院内管理及其调整

第五章 济贫法框架下的有限社会保障与管理(1870-1914)
第一节 济贫管理的新变化
一、社会背景的改变
二、新管理者的出现
三、地方政府事务部的应对与管理
四、济贫官员的专业化和组织化
第二节 院外救济与院内管理的变化
一、有限社会保险的实施
二、院外救济的变化
三、院内临时贫困者的改变
结语:英国济贫法管理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济贫法大事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