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9222250
  • 作      者:
    万志昂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万志昂,男,1974年10月出生,湖南衡阳人,西华大学教师,副教授,法学博士。主持国家研究课题1项,主研国家科研课题2项,作为负责人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地厅级课题3项。在《求索》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以农民在党的政治斗争、国家建设和发展战略中的历史定位及其功能为经,以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民生改善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模式为纬,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农民民生思想形成、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进程。
  当代的民生语境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宗旨和性质定位而凸显的政治德性。在这样一种民生话语体系下,改善农民民生不仅是维持社会公正之必需,而且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一极。
  《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将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的理念、观点和实践特性单列出来进行系统研究,意在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民生思想并非一个想象和拼凑的“理论之物”,而是具有自身独特的主体性质、概念体系和推演进路的思想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政治实践的历史坐标中,农民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农民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党和国家的命运。农民的民生改善,连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血脉和历史基因。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高度,理解农民之中国,农民之民生幸福,就能获取持续不竭的政治支撑和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民生改善的实践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发展民生的生动画卷。求温饱、迈小康、精准扶贫、“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等战略设想已经释放巨大的制度正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正在变得触手可及。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一个诞生于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础之上的新生国家,要进行千疮百孔、百业待兴的民生建设,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依靠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在艰巨复杂的民生道路上踟蹰前行。期间,有过1957-1963年的坎坷甚至退步,也有过不乏辉煌的探索成就。从实践效果上看,这一时期党的农民民生思想在反复和飘摇中前行,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失误甚至异化的东西,评价时不能以偏概全。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在这一时期是在纠结和反思中发展、在政治权力话语和民生价值理念共存的局面中相互作用和推进的。从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基于捉襟见肘的民生困顿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开始对新中国的民生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期间由于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强势挤压和国内政治运动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在对待农民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偏差。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反复强调的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动力的观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为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服务于政治军事等国家安全建设的需要,此时的农业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服务于国家工业建设,甚至从属于工业,成为工业所需发展资金的重要源泉。而广大农民也相应地“默默无闻”地支援着国家的工业建设,变成了非农产业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和奉献者。农村则成为有效化解城市工业化危机的“调节器”和“软着陆”的重要基地。“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民生建设受阻、经济建设在混乱中探索前行的阶段。在混乱的年代中,在“左”倾思潮成为重要意识形态的历史条件下,农民民生改善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主题上升至国家层面,因而此阶段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保障逐渐虚化,并在观念上日益偏离“农民主体伦”和“农民动力论”的认识框架。
  在实践模式上,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举步维艰的建设难度和各种运动式的现实冲击,使得这一时期的民生建设呈现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跌落、在调整巩固中起伏不定、形态上螺旋式上升的局面。该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地位的转型及前苏联的影响,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和“赶超战略”在实践中以强势的政治手段展开,而使农民民生改善在总体上从属于这一宏观设想,“抓革命、促生产”成为显性的时代特色。概言之,尽管在实践中仍然有所发展和突破,但是党的农民民生思想在理论特征上表现为“工业化挤压下的农民民生”。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农民民生思想的曲折发展
  “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①这是1980年6月邓小平在讨论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稿时所说的话。这个观点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时应该坚持的基本态度,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国家建设时在改善农民民生问题上所出现的失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之后,新中国面临工业化所需资金积累的强大压力,不得不在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选择上采取了“仁政发展说”思维,而做出了让农业和农民让位国家重工业发展、并承担了重大的利益牺牲的抉择。这本身既是“苏联模式”和国家革命意识形态主导国家建设的反映,也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待农民的历史功能定位发生变化的结果。这种国家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直接导致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待农民民生的根本态度。毛泽东对重工业的过分强调也使得轻工业尤其是新中国的农民仍然生活在赤贫之中。农民民生在工业化的挤压之下获得的发展是艰难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倒退。当然,我们也并不能因此就判定,改革开放前的农民民生建设就是失败的。大量史料表明,如没有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经济发展,包括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前者奠定的物质基础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能忽视的历史事实。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辨析
一、核心概念的阐释
(一)民生与民生问题
(二)中国农民民生改善问题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民生思想
二、研究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必要性
(一)农民民生改善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农民政治认同的关键因素
(二)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理论发展将决定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和政治发展的程度
(三)研究党的农民民生思想是解决农村民生短板的现实需要
(四)系统梳理党的农民民生思想对完善党的农村工作政策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农村民生建设的现实压力使得研究党的农民民生思想必要而紧迫
三、党的农民民生思想与中共民生思想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农民的民生改善问题一直是中共民生思想关注的缘起和重点
(二)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发展决定中共民生思想的整体水平和理论高度
(三)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实践价值将为中共民生思想的政治功能提供最坚实的保障和基础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的理论和实践
一、中共农民民生思想的萌芽
(一)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农民民生思想
(二)萌芽阶段中共农民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农民民生思想
(一)认识论基础:毛泽东的工农革命观
(二)实践模式: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三)价值目标: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内核: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民生观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历史贡献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农民民生思想的曲折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农民民生思想的曲折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农民观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农民民生思想的曲折发展
二、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农民民生思想的总结和反思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的理论和实践(1978~2012)
一、温饱导向下的农民民生:邓小平对毛泽东农民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一)农民贫困:邓小平农村民生改造前的时代之痛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民民生改善的革命性起点
(三)继承与创新:中共农民民生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性起步
二、总体小康的农民民生:江泽民对农民民生改善的关键性贡献
(一)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三农”问题的形成及表现
(二)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乱治理”到扶贫攻坚战
(三)江泽民对农民民生改善的关键性贡献
三、中国农村税费改革:中国农民民生改善的里程碑
(一)总体小康后“三农”问题的新表现和新矛盾
(二)十六大以来党的农民民生思想与中国农村税费改革
(三)对党的“多予、少取、放活”农民民生思想的评价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实践
一、习近平“三农”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创新
(一)“强富美”的“三农”新战略
(二)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三)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四)十八大以来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理论创新
二、新常态下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理论特色及实践展开
(一)新常态下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理论特色
(二)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当前农民民生改善的系列举措
(三)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党对改善农民民生的重大战略规划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的理论演进、实践成就及挑战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民生改善的认识论、方法论路径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民生改善的总体成就
(三)当前农民民生改善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的理论意义和发展趋势
一、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它是推动中国农民民生改善事业进程的强大理论武器
(二)它是一份与中国农民权益保障共生互进的思想“宣言”
(三)它是助推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思想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的发展趋势
(一)对农民民生利益的关注和调整将会更加具体化和制度化
(二)农民民生改善与中共执政伦理的契合度会逐渐加深
(三)中国农民民生改善将具备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
(四)农民民生问题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良性互动将更加明显
(五)农民民生思想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