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1)忍辱含垢著《史记》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很博学,精通天文、《周易》和黄老之学。司马迁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深厚的家学渊源对他后来的治学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后来司马迁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司马迁回到长安后,武帝对这个广闻博识、学问丰富的年轻人十分重视,命他为郎中,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的大西南地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学和游历夯实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说的厚实基础。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封泰山,司马谈以职任太史公而不能从行,愤懑而死,临终前他难过地对司马迁说:“我死以后,你必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遗愿。今大汉兴盛,海内一统,上有明主贤君,下有忠臣义士。我身为太史,而未能记载,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的未竟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太初元年(前104年),他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的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造成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改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二十九点五三天,一岁一年的日数是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后,他秉父遗志着手准备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骑都尉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也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不作声。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直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攻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人可以出钱五十万减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一笔钱,只能受“腐刑”来选择“偷生”这条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