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6》:
生育观念的变与不变中国人历来重视祖先,“父之党为宗族”,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祖先的血,任何一个宗族团体都将崇祖、祭祖作为自己最神圣的义务。宗法制度要求通过婚姻,承祖先、嗣后世、供祭祀,维系家族的延续和昌盛。宗族生育的繁盛是“祖有功”的重要表现。男孩还有传宗接代、赡养老人、提高家庭地位、扩大宗族势力等义务,因而“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成为每个宗族和家庭的企盼。“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男孩是家庭能否兴旺的支柱,因此被视为有如玉石一般的前程,女孩因要嫁人,因此被视为有如瓦片一般的命运。没有儿子不仅自己感到愧对祖宗,而且还会遭人轻视,被人视为“绝户”,断子绝孙是中国人诅咒他人使用的最恶毒的语言。
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更为这种血缘宗法提供了决定性的牢固而稳定的基础。在“男耕女织”的家庭劳作分工中,作为劳动力的男人是家庭生活的主要保障。那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男丁兴旺的情景成为家庭兴盛的重要标志。另外,人们生育既是为自家,也是为国家。“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之耻”。对传统社会的统治阶级来说,人口是劳役、赋税、兵役的来源,人口越多,供其压榨和奴役的对象也越多,人口多少直接关乎国力强弱、财富多寡,因而国家和君主也鼓励生育。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国家鼓励生育,子女到生育年龄不结婚,其父母要处罚;妻子不育要被休,儿子没后被视为不孝;而不育之人也会因此而自责愧对祖宗……久而久之,“早婚、早育、多生、生男”的生育观念就深深根植在中国人心中,成为一种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生育习惯一直延续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早生多生,多子多福”作为一种沉淀已久的社会意识,仍顽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由于社会稳定,国民经济逐渐好转,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极大的提高,国家实行鼓励生育政策,那种在旧中国低下的生产力制约下实现不了的早生多生、多子多福的愿望在新中国得到了实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每个家庭平均要生5个以上的孩子,而在发生第二次“婴儿潮”的1965—1973年间,全国共出生近2.6亿人。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其固有的惯性向前滚动,如果不加以控制,有限的资源将难以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会举步维艰。为了遏制这种人口迅速膨胀的局面,中央决定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加速了我国传统生育文化的转变过程。由于严格的生育政策,家庭规模小型化,亲属体系简单化,城乡出现大量的独女户、双女户。现实的局面也使得中国家庭在观念上对女儿的养老、继替功能由初始的被动接受逐渐发展到普遍认可,加之《婚姻法》的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过去那种只有生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的意识也在淡化和消失。而大量的事实证明,女儿养老一点儿也不比儿子差,甚至更好,是以有“生儿子名气,生女儿福气”,“生儿子是建设银行,要努力打拼挣钱,生女儿是招商银行,将来靠女婿挣钱享受”等既戏谑又写实的说法。
“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生育观念与社会形态、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情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社会保障越健全,生育率就越低,也就越不需要借助强制手段控制。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三十余年,正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三十余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这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口的要求已不再是数量上的,而是看重人口的质量。社会需要高科技人才,子女要受较高程度的教育,养育孩子的成本加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的社会化,家庭和孩子的养老效用逐渐降低或削弱。这些因素的改变自然就诱导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早生转变为现代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
可以说,中国人的生育习惯的转变是在短短的三十余年的时间内通过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方式迅速完成的,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其不彻底性,上千年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生育观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转变,生育上的男孩偏好还需相当时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全面放开二孩”落地后国人呈现出的兴奋、矛盾、无奈、惋惜、雀跃,等等种种,更是这种新旧观念并行、碰撞、妥协与调和的最生动的写照。
纠结于生与不生之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让万千家庭都蠢蠢欲动。但是,再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现实地摆上台面,很多家庭不得不偃旗息鼓。毕竟,这可是“生孩子”,一旦生出,“概不能退”,面对全面放开二孩,该如何抉择?想生就能生吗?不妨让以下几个“问题”帮你鉴别一下:首先,有没有“财”养?经济基础决定生活质量,最现实的问题就在于,“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一个家庭的财力是有限的,一个看似戏谑实则很现实的调侃:有一个孩子还能每年去国外的马尔代夫、巴厘岛度假;有两个孩子就直接降格成国内北戴河一日游了。多养一个孩子,从他呱呱坠地起,他成长的每一步,背后都离不开“人民币”的支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