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族群与美国外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9500405
  • 作      者:
    张文宗著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文宗,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政治室主任,博士,副研究员,曾在香港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美国内政和中美关系研究。参编《美国大势2015》  《中美亚太共处之道:中国、美国和第三方》  《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等著作,发表《试析美国社会活力的困境与走势》  《探寻中美邻在东亚的良性互动》  《乌克兰危机的战略影响》等十多篇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美国既是世界上zui大的移民国家,也是利益集团政治zui活跃的国家。移民及其后裔形成对美国的政治认同后,长期保持着对故土的文化认同,并基于特殊的情感和利益,积极影响美国外交。以“9·11”事件为界,族群在冷战后的活跃程度由升到降,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又表现出新特点。族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外交的方向和进程,同时美国政府也经常利用族群实现外交政策目标。未来二三十年,随着族群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化,美国外交可能将经历重大的调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族群与政治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一批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肤色、语言、历史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移民来到美国,生根繁衍。移民及其后裔经过融合形成独特的美国社会,移民来源的多样性造就了美国种族和族群结构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与工商业、劳工、宗教、环保、人权等领域的利益集团一样,族群也充分利用美国开放的政治环境,推进自己的利益、表达自身的诉求,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与其他集团不同,族群行动的主要动因是对故土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依恋,因而具有更浓厚的感情色彩,其对美国的忠诚也更易受到主流社会的质疑。多元文化和多元政治的特质,使美国主流社会特别重视国家的凝聚力问题。自建国以来,强调国家的团结、整体性和统一性,一直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一条主线。近几十年来,不管是民主党总统还是共和党总统,都强调不分种族和族裔、不分党派、不分政治立场、不分东西南北,都要拥护和爱戴“一个美国”。本章透过美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视角,分析美国族群特点、族群的双重认同(Dual Identities)、族群发挥政治影响的途径等内容,探究美国族群与外交的关系。第一节美国的种族和族群在厘清美国的族群前,首先需界定“族群”的概念。族群的全称是“族裔群体”(ethnic group),该词的来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至今国内外学术界也没有定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郝时远认为,“ethnic group”一词最早来自古希腊语的“ethnos”。“ethnos”是名词,具有“部落”和“种族”的含义,在中世纪主要指那些非基督教或非犹太教的“异教徒”,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其“种族”(race)色彩日益明显,主要指那些“非欧洲人的、文明程度低下的共同体或技术水平低下的社会,同时也包括西欧以外的白人”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第4页。。20世纪30年代后,“ethnic group”的种族色彩逐渐淡化,在西方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强调非体质特征的,基于历史、文化、语言等要素的共同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ethnic”作为一个政治术语,用来表示美国的犹太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及其他非盎格鲁系的族裔群体。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随着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涨和后现代思潮的兴起,该词现在泛指基于种族、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群体。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第1—10页。“ethnic group”一词的历史性也体现在《韦伯斯特新20世纪词典》中。“ethnic”作为形容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与民族或集团有关的既非基督徒又非犹太教的异教徒的,译为“异教徒的”;二是指人类由于习惯、特征、语言等相互区分的集团的,译为“族群的”或“人类集团的”。Websters New 20th Century Dictionary(Unabridged edition),p.628.在汉语中,与“族群”一词经常混用的是“种族”(race)和“民族”(nation)。“种族”强调的是人种在体征上的明显区别,即人们在骨骼、颅形、肤色、毛发、头发截面、视网膜颜色、指纹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美国《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对种族的解释是:“组成人类的一种群体,种族间的差异纯粹属于生理上的不同并且通过遗传的体质体征表现出来。”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19世纪德国人类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将人类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红色人种和棕色人种的五分法,至今在学术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种族长期以来是以科学分类的角度所理解的,但20世纪60年代起,在群体遗传学研究中,一些科学家开始以群体、特征线等其他概念来研究人类内部的差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从事基因体学以及分支系统学研究的科学家又使用世系而非特征来定义种族的划分。另外,有许多进化学以及社会学家认为,基于近年来的生物学研究结果,任何对于人类种族的定义,都缺乏科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正确性,种族应该视为一种社会建构。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将人类分为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蒙古人种(黄色人种)、埃塞俄比亚人种(黑色人种)、美洲人种(红色人种)和马来人种(棕色人种)这五大种族。20世纪美国人类学家卡尔顿·昆(Carleton S.Coon)提出的五分法,即刚果人种(黑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蒙古人种(黄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种)和开普人种(居于非洲南部,因在特征上和传统的“黑色人种”有别)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关于“民族”和“族群”的异同,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称,“民族”是人类群体在一个新的政治基础上统一形成的某种新的共同体。西方“市民”的“民族”模式包括历史形成的领土、法律和政治共同体、成员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共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这四个要素,而亚洲和东欧的“族群”的“民族”模式则强调共同的血统和谱系、情感上的强大号召力和对本土文化的高度重视。Anthony Smith,National Identity,Reno:University of Nevade Press,1991,p.11.美国政治学家卡尔·多伊奇(Karl W.Deutsch)曾提出“文化民族”和“政治民族”的划分。他认为,文化民族是指历史形成的文化共同体;而政治民族指拥有国家的群体,或已经产生准政府功能,有能力制定、支持、推行共同体愿望的群体。中国学者王缉思在分析两者关系时指出,卡尔·多伊奇所称的文化民族实际上指的是族群,而政治民族多指由主权国家构成的民族,如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载《欧洲》,1993年第5期;卡尔·多伊奇著,周启朋等译:《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页。庞中英将族群和民族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分类,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族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指包含在一国内部、尚未被完全融合或统一(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几方面)到与国家界限大体一致的民族(nation)里的“民族的少数”或“少数民族”。另一类是指包含在一个多族群国家内部,构成其民族基础的所有族群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占支配地位的集团(dominant ethnic group,即所谓的主体民族)还是处于少数地位的集团(minority ethnic group,即所谓少数民族)都是族群,而非民族。庞中英:“族群、种族与民族”,载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我国官方和学术界采用的“民族”定义,以斯大林的解释为权威依据,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针对我国约定俗成地把回族、藏族、蒙族、维吾尔族等以历史文化特征为标识的少数“族群”表述为“少数民族”的情况,民族社会学家马戎表示,斯大林对“民族”定义的“四个特征、缺一不可”,而且更强调共同的地域和语言因素,淡化了文化和心理因素,因此我国学术界的表述是十分牵强的。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50—52页。综合学者们的分析可以看出,族群是人们围绕共同的历史、宗教信仰、传统、语言、风俗习惯等所谓的文化因素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类集团,而民族更多地是一个政治概念。在美国,“种族”和“民族”是使用最早、最广泛的用语。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称谓和爱尔兰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华人等“民族”称谓,至今仍出现在美国人的日常用语和学术著作中。至于美国是否存在一个美利坚民族,学者们也各执一词。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族群”一词迅速成为美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中心议题,不同种族和民族的美国人普遍使用“族群”、“族裔”来区分自己和他人,带有连字符的美国人的称谓迅速流行起来。例如,“黑人”(black)越来越多地被“非洲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的称呼所取代,而“华裔美国人”(ChineseAmerican)也成为对美国华人的规范表述。目前,白人、黑人、印第安人、拉美人和亚洲人构成美国五大种族、美国存在一个“美利坚民族”等说法已得到美国和国际学术界的普遍采用。参见:黄兆群:《熔炉下的火焰:美国的移民、民族和种族》,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72—76页;董小川:“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48—56页。根据“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美国的族群是指那些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语言、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移民及其后裔。基于这一标准,《哈佛美国族群百科全书》列出了106个美国族群,并指出这一数字是最保守的。Stephan Thernstorom,ed.,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p.vi.这样看来,当代的美利坚民族是由五大种族和100多个族群构成的共生体。美国民族构成的特点主要由各种族和族群的人口分布和规模等决定,因此简要回顾一下美国移民史,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美国族群的基本特征。印第安人是北美唯一的土著,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白人才纷至沓来。邓蜀生认为,即使是印第安人也是外来移民的先驱。今日仅占美国总人口1%的印第安人,据普遍的说法,是大约2万多年以前从亚洲经过阿拉斯加已消失的美亚陆桥进入北美的。但由于在北美土地上已有2万多年的生活史,所以一般称之为美洲大陆的原住民不算作外来移民。参见邓蜀生:《世代悲欢“美国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欧洲人成规模移民北美始于17世纪初,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等西北欧国家的移民陆续来到新大陆。英国人在移民过程中逐渐占据优势,而黑人也伴随着奴隶贸易的兴盛踏上北美。美国独立战争后,一个以欧洲白人移民为主,由多民族、多种族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已初具规模。根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美人口390多万,其中白人约320万,黑人75.7万。白人中,英格兰人占60%,苏格兰人、苏爱人早期爱尔兰移民大多来自母国北方地区,具有苏格兰血统,史称“苏爱人”。早期移民美国的苏爱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专业技术。和爱尔兰人占17.6%,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西班牙人占0.8%,瑞典人占0.7%,另有6%—7%是其他地区的移民。邓蜀生:《世代悲欢“美国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从1792年到1815年,由于欧洲大国相继卷入由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战争中,移民美国的人数并不多。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882年美国制定《移民法》,是美国历史上的自由移民时期。根据1820年开始的正式的移民记录,1820—1880年的60年间,有1163.78万人移民美国,其中欧洲移民高达980.55万人,来自亚洲的很少。这一时期,英格兰移民高居榜首的地位被德意志人和爱尔兰人超过。德意志移民的激增源于德意志各邦的政治动荡和统一战争,爱尔兰移民则多是生活所迫,尤其是马铃薯枯萎症导致的严重饥荒。从1882年到1924年是美国限制和选择移民的时期。此间,由于来自东欧和南欧的“新移民”,如意大利人、犹太人、俄罗斯人、希腊人、波兰人的数量超过西北欧移民,在经济上和宗教上对“老移民”构成一定的威胁,美国社会兴起了带有种族主义特征的排外运动。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限制移民的法律,如1882年《排华法》、1885年《福伦法》、1921年《紧急移民限额法》和1924年《移民限额法》等。这些法案基本阻隔了亚洲人的移民之路,但并没有起到减少移民的效果。这一时期来到美国的移民超过2300万,是此前300年间移民总数的两倍以上。[美]安娜·哈里斯·莱夫,苏珊娜·哈里斯·桑考斯基著,邹笃钦译:《美国民族百纳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页。此后,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移民数量急剧下降,1931和1932年还出现离境者超过入境者的现象。Maldwyn A.Jones,American Immigration,Chicago,1960,p.80.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是移民限制松动期。这一时期,虽然美国国会反移民情绪强烈并通过了严格限制移民的《1950年麦卡伦国内安全法》和《1952年麦卡伦—沃尔特移民和归化法》,但行政部门倾向于放宽接受外来移民的政策。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首先放宽给德国难民的签证,使大批德国难民,尤其是欧洲各地的犹太难民涌入美国;其次要求国会废除一系列《排华法》,为华人重新入美扫清法律障碍。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努力下,国会先后通过《1953年难民救济法》和《1957年逃亡难民法》,使一些国家的移民以难民身份进入美国。1965年通过的《移民与国籍法》,则对美国此后的移民种族和族裔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该法废除原来的民族来源制度转而实施全球限额制度——每年限额29万人,其中西半球12万人,东半球17万人;将家庭团聚作为选择移民的基础,并扩大了家庭成员的类别,且不受配额的限制等。Ellis Cose,A Nation of Strangers:Prejudice,Politics,and the Populating of America,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Inc.,1992,p.111;“历史学家谈美国:《1965年移民法》:20世纪预料与未料的后果”,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publication/2011/08/20110804112724x0. 5727742.html#axzz3y7h6dnHf;戴超武:“美国1965年移民法对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的影响”,载《美国研究》,1997年第1期,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1997/first/first06.htm。这使得欧洲以外地区取代欧洲成为主要移民来源地。从1965年到1990年,美国共接纳移民1600万,其中有1200万(88%)来自欧洲以外地区,这其中400万为中南美洲及加勒比人,600万为亚洲人。转引自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载《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第60页。从1990年至2010年,美国又接纳了2100万合法移民,其中2006年来自墨西哥、中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的移民占到前五位,这一排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亚洲和拉美地区移民保持较高增速及有色人种的较高出生率,逐渐改变了美国种族和族裔人口的结构,使白人和有色人种占全美人口的比重出现此消彼长的趋势。1990—1999年,亚裔和拉美裔人口比例分别从3%和9%增加到4%和11.5%,而白人比例从83.9%下降到82.4%(见表1)。2000年人口普查调整了种族分类,除了“拉美裔”和“非拉美裔”之分外,还有“单一种族”和“两个或以上种族”即“混合种族”(race in combination)的划分。美国人口普查局对拉美裔有三种称呼“Spanish/Hispanic/Latino origin”,译为中文有四种译法:“西班牙裔、西班牙语裔、拉美裔、拉丁裔”,本书使用“拉美裔”的译法。“单一种族”和“非拉美裔”都可按“白人”、“黑人或非洲裔”、“亚洲/太平洋岛国人”、“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加土著人”和“其他种族”再划分。2000年人口普查表明,白人的比例为75.1%,非洲裔为12.3%,拉美裔为12.5%,亚裔为3.6%。到2010年,白人比例进一步降为72.4%,非洲裔、拉美裔和亚裔分别上升至12.6%、16.3%和4.8%(见表2)。少数族裔已经在夏威夷、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四个州以及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占人口的多数,全国3143个县中有大约311个县的少数族裔人口也已超过50%。照此趋势,到21世纪中叶少数族裔将成为美国多数人口,而白人则将成为“少数民族”。实际上,由于婴儿潮一代的白人人口已经老化,白人面临低人口出生率,而少数族裔将在多数地区成为人口增长的引擎。表1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种族人口比例变化(单位:百分比)199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1999年白人83.983.082.782.582.4黑人12.312.612.712.712.8亚洲及太平洋岛国人3.03.63.83.94.0续表199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0.80.90.90.90.9拉美裔9.010.310.911.211.5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USA Statistics in Brief—Census 2000 Resident Population of States and DC,http://www.census.gov/statab/www/brief.html/。表22000年和2010年美国各种族人口数量及比例种族分类人口数占总人口比例(%)2000年2010年2000年2010年总人口281421906308745538100100单一种族27459567829973646597.697.1白人21146062622355326575.172.4黑人或非洲裔346581903892931912.312.6亚洲裔10242998146742523.64.8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基土著247595629322480.90.9夏威夷及其他太平洋土著3988355400130.10.2其他种族15359073191073685.56.2两个或以上种族682622890091732.42.9总人口281421906308745538100100非拉美裔24611608825826794487.583.7拉美裔353058185047759412.516.3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Census 2000 Redistrictin,www.census.gov/population/www/cen2000;http://factfinder.census.gov/faces/tableservices/jsf/pages/productview.xhtml?src=CF。为更翔实地反映美国人的族裔属性,美国人口普查局自1980年按照“祖先”(ancestry)或“族裔来源”(ethnic origin)对全美人口进行细分和统计,单独分类的标准是数量至少要达到10万人。按照人口普查局的解释,“ancestry”是指一个人的祖籍地或其父母的祖籍地,或被调查者自认为的族裔属性,通俗地说就是“根”(root)意识或者族裔认同(ethnic identity)意识。按这一标准,美国人口普查局列出了90多个“世系群体”(ancestry group)和族群的人口状况。表3分别列出了199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公布的部分世系群体和族群的人口情况。美国著名社会学教授米尔顿·戈登出于语义学上的便利,使用“族群”这一宽泛的词汇来表达包括了种族、宗教和世系群体(祖籍民族)的群体性共同意识的社会心理的对象。笔者赞同这一看法,并基于同样目的使用“族群”这一词汇。从中可以看出,德裔、英裔、爱尔兰裔人口规模及其所占比重都在下降,而非洲裔、墨西哥裔、华裔和印度裔等人口规模和比重都在上升……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族群影响美国外交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三、本书特点、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族群、游说与美国外交

第一章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族群与政治

第一节美国的种族和族群

第二节美国族群的双重认同

第三节族群影响美国外交的方式和特点

小结

第二章族群影响美国外交的历史

第一节族群政治力量的萌芽和兴起

第二节族群在冷战期间的表现

小结

第三章冷战后族群的活跃与“沉寂”

第一节族群影响力的跃升

第二节激烈的争论:“谁代表美国?”

第三节“9·11”事件后的族群与外交

小结

第二部分案例研究

第四章亚美尼亚裔与美国对阿塞拜疆的制裁

第一节《支持自由法》第907章

第二节美国战略利益的变化与第907章的终止

小结

第五章中东欧裔与第一次北约东扩

第一节反对“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第二节别无所求:尽快东扩

小结

第六章古巴裔与美国对古巴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古巴民主法》的出台

第二节《赫尔姆斯—伯顿法》的难产

第三节历史性的转变:从主张制裁到支持接触

小结

第七章墨西哥裔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及批准

第一节围绕“贸易促进授权”的博弈

第二节国会批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小结

第八章非洲裔与美国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政策

第一节对达尔富尔冲突的定性

第二节美国制裁苏丹

第三节议员滋扰2008年北京奥运会

小结

第九章印度裔与美印民用核协议谈判

第一节美印开启民用核合作

第二节围绕《海德法案》的斗争

第三节游说国会批准合作协议

小结

第十章韩裔和华裔在“慰安妇”问题上的影响力

第一节美国众议院“第121号决议案”

第二节族群游说与安倍晋三的“拒绝道歉”

小结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