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权与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研究:the nature of civil roghts in modern China histor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70818
  • 作      者:
    刘宗珍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宗珍,女,1986年生于山东省临沂市。201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美国埃默里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宪法学,法律史学,译有爱德华·S.考文的《司法审查的起源》(合译,2015),在《政法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2011年硕士毕业以后,我继续跟随王人博教授攻读宪法学的博士学位。受老师影响,我将近代中国民权思想史作为博士论文研究的主题。这本小书由我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自然也是深受老师影响的结果。毫不夸张地说,在有关本选题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方面,《民权与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研究》直接受益于《民权词义考论》一文。
  研究过去一百多年中国宪政发展的历史,完全依赖一些制度史、法规史和政府组织变革史的梳理与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时候这些变革史仅仅是短暂的“政治现象”,而不具有长久的思想意义。在英语世界,思想史的对应翻译是intellectual history,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的历史,我们从这一点就可看出西方思想史中的精英主义倾向。在中国,情况或许更是如此。能够反映一个社会中政治思想所发生的变革的,往往是中国知识精英思想变化的历史,普通民众对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究竟有多少实际的思考和影响,至今仍然有待研究。
  国家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研究主题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有限政府、民主、人权、法治国家等关键词,这些研究旨趣无一不是与“如何构建一个现代国家”的使命感休戚相关的。民权问题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也与此相关。也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思考民权问题的时候,其真正的关注点往往不在于个人权利本身的丰富与完善,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人”的成长。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民权的使命是帮助近代中国人尽快实现从古代之“臣民”向现代“国民”的成长与蜕变。因为具备公民意识的现代国民是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必备要素。这种逻辑发展路径和中国近代所遭遇的历史境遇息息相关。
展开
精彩书摘
  《民权与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研究》:
  三、革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鲁迅先生鲜明地指出了孙中山作为“永远的革命者”的意义。鲁迅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中将一个“先前未曾有的中华民国存在”作为孙中山先生的“丰碑”,说他“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要支撑起来的立意并非是要对孙中山作为具体的历史长河中的个人的盛赞,而是要对孙中山的“永远革命者”精神的颂赞,因为这种精神正是新兴的民国最需要的东西。
  毕其功于一役的革命思想是近代大多数革命家的共识,孙中山也不例外。他们认为革命可以一蹴而就、一次就能成功,而不知人类社会之进化没有什么最后阶段或最后形态的。孙中山就是那个在中国首先提出“一次革命论”的革命家,他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上便主张“毕其功于一役”。但是,革命的实践状况和历史发展的缓急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或者尤其超出了那些近代中的革命家们的理想预期,民国成立后接连不断地发生的“开倒车”事件,北洋政府对内的专横与对外的无能,使得反满之后的革命不得不在各种旗号下继续,无论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还是北伐,似乎无可置疑地显示着革命的无休无止,“毕其功于一役”的理想预期只能转变成革命的“未完成式”状态了。
  “未完成式”是解释孙中山持续革命的因由,未完成式同时也是孙中山时代的民族主义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这个问题正是中国的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的现实所决定的。这种“未完成式”的革命样态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认识不无关联,他一直认为当时中国的政治革命尽管是需要苦心经营的,但是实践起来却是与民族革命同步的,反满是民族革命,甚至兼有种族主义的成分,而颠覆君主政体则是政治革命,二者不是分两次去完成的。但是,正如前面论证的那样,民族革命没有在根本上有助于“由平民革命以建立国民政府”,这使得近代中国政治革命比孙中山预计的还要漫长,未完成式一直在持续。
  “未完成式”革命的症结,也许就在于新的“国民”的尚未形成,民族主义思想需要向上发展到国家概念的层次,并且要在国家语境下讨论国家与国民的关系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周作人所认为的民族主义不是来自于新兴民国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对满街清朝遗老的深深绝望里表达着对现代国民的渴望。民国的成立并不代表一个建基于新“国民”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在他看来,“民国”“民族”的根基正在于“国民”,也就是使帝制下的奴才变为具有独立自由意志的“国民”。
  ……
展开
目录
总序
自序
导论
一、西方思想的中国观察家们
二、语境与视角
三、方法与意义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民权与民族主义何以成为问题
第一节 民权概念
一、何为“民”?
二、中西语境中的“民权”
第二节 民族主义
一、西方的民族主义
二、作为追随者的日本
三、中国的民族主义
第三节 民权与民族主义
一、民权与民族意识
二、以国权为前提的民权
三、民权与民族主义之间
四、大一统的观念得到承继

第二章 民权与新政
第一节 何启、胡礼垣生平
一、何启明生平
二、胡礼垣的生平
三、何启、胡礼垣经历的共同点
第二节 何、胡民权思想的特色
一、《新政真诠》的基本内容
二、何胡民权观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民权与新政
一、新政否?
二、开议院否?
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否?
四、胡礼垣的大同世界

第三章 力与群
第一节 严复的翻译
一、严复引领了西学翻译热潮的转向
二、严复的翻译背景
三、为何翻译
四、与其伤洁,毋宁失真
第二节 愈愚
一、何为民之愚弱
……
第四章 新民与国家
第五章 民权与民族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不忘初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