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9500535
  • 作      者:
    查晓刚著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查晓刚,安徽泾县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03年合肥工业大学英语(国际贸易)本科毕业,2006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政治专业硕士毕业,2004年9月-2005年7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研究中心学习,2006年1-4月作为英国外交部志奋领学者在英国访问学习,2014年获得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方向)博士学位。主要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美战略经济关系以及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外部环境等议题。承担和参与外交部、财政部、商务部、香港特区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盖茨基金会以及英国外交部等机构委托或资助的研究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冷战后一大批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是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大历史现象,国际体系演进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在三大领域实现了重大演进,即国际政治结构的多极化、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冷战后,国际政治结构的多极化促进了世界和平的稳定性,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安全基础;国际经济结构演变为网络状双向多维依赖结构,为一大批新兴大国崛起提供了经济机会和更高收益;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延展性,使得新兴国家从中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新兴国家崛起在历史上曾多次引发“修昔底德陷阱”,全球治理可以作为缓解和消除该风险的重要途径。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书主要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冷战结束之后一大批新兴国家可以实现崛起;二是为什么在国际体系的转换中,新兴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和初步崛起之后都较为成功地避免了“修昔底德陷阱”。

  (一)冷战后新兴国家为什么能群体性崛起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崛起。世界银行在2011年的《全球发展地平线》报告中就发出这样的感叹:“现代历史上,尚从未曾有如此之多的发展中国家位于多极经济体系的前沿。”World BankGlobal Development Horizons 2011:Multipolarity:The New Global Economy \[R\]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11,pxi综合来看,这些经济体在冷战后的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数量众多,覆盖地理范围广泛,对此有学者称之为“群体性崛起”在文中比较明确地谈到新兴国家崛起具有群体性特征或者直接提到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这一词汇的文章主要有:杨洁勉新兴大国群体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6);高祖贵新兴国家的崛起及其影响\[J\]国际资料信息,2009(8);陈凤英新兴国家与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变迁\[J\]外交评论2011(3);韦宗友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与全球治理改革\[J\]国际论坛,2011(3)。,本书亦采用这种说法。在确定这些新兴国家(新兴市场)方面,许多国际著名的金融机构都做了分类和统计。其中,高盛公司先后推出的“金砖四国”(BRIC)Jim ONeilBuilding Better Global Economic BRICs \[R\]Goldman Sachs 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66,November 30th,2001、“新钻11国”(Next-11)Jim ONeilHow Solid Are the BRICs? \[R\]Goldman Sachs 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134,December 1st,2005、“8个增长型市场”(Growth Markets)Jim ONeilIt is Time to Re-define Emerging Markets \[R\]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 Strategy Series,31 January 2011;英国富时集团(FTSE Group)定义的9个高级新兴市场(Advanced Emerging Markets)和13个次级新兴市场(Secondary Emerging Markets)FTSEFTSE Glossary \[EB/OL\]FTSE Website,2012Available at:http://wwwftsecom/Research_and_Publications/FTSE_Glossaryjsp;accessed on May 15th,2012;摩根斯坦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 BARRA)定义的24个新兴国家MSCI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ices \[EB/OL\]MSCI Website,2012Available at:http://wwwmscicom/products/indices/country_and_regional/em/;accessed on May 15th,2012;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and Poors)认定的20个新兴市场McGRAW HILL FINANCIALS&P DOW JONES INDICES \[EB/OL\]Available at:https://wwwsp-indexdatacom/idpfiles/citigroup/prc/active/factsheets/Factsheet_SP_Global_BMIpdf;Accessesed on May 15th,2012;道琼斯公司予以分类的21个CME Group Index Services LLCDow Jones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es \[R\]CME Group Index Services LLC Website,2011Available at:http://wwwdjindexescom/mdsidx/downloads/brochure_info/Dow_Jones_Total_Stock_Market_Indexes_Brochurepdf;accessed on May 15th,2012;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所划分的10个“引领增长的新兴国家”(Emerging and Growth-Leading Economies,EAGLEs)和具有重大经济增长潜力的被称为“鸟巢”(Nest)的11个经济体BBBVA RESEARCHBBVA EAGLES:投资者应当关注的新兴市场\[EB/OL\]BBVA RESEARCH Website,2012Available at:http://wwwbbvaresearchcom/KETD/fbin/mult/Press_note_EAGLES-CN_tcm348-238961pdf;accessed on May 15th,2012。所有这些机构定义的新兴市场或新兴国家加在一起,约为28个,包括东亚的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印度,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和智利,西亚非洲的阿联酋、埃及、摩洛哥、南非、尼日利亚、土耳其和伊朗,东欧的波兰、俄罗斯、捷克和匈牙利,几乎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第二,增长势头迅猛,增速快。发展中国家整体占全球GDP(以购买力评价计算)从1991年的312%上升到2010年的479%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September,2012,增长了153个百分点。中国、印度、巴西三个发展中大国的GDP(名义值)占全球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17%、12%、18%上升到2010年的94%、27%、33%,分别是原来的55、225、183倍;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越南等中小发展中国家的GDP(名义值)占全球GDP的比重也从1991年的013%、056%、001%、004%上升到2010年的016%、112%、003%、017%,分别是原来的12、2、3、425倍。就收入水平而言,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显著缩小。若以2010年美元计算,1990年时,金砖四国、新钻11国、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四个群体的人均GDP比值分别为61、123、171、100,2010年为117、184、277、100,2020年为208、239、366、100。在20年时间里,发达国家人均GDP和前三者相比,分别从164、81、58倍下降为48、42、27倍作者根据Wilson et al,The BRICs 10 Years On:Halfway Through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Goldman Sachs,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208,December 7,2011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参见表1—1)。

  第三,增长周期和时间节点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均在冷战结束之后开始加速,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呈现了较快的发展。从图1—1可以看出,冷战之前,包括亚太、撒哈拉以南非洲、拉美、南亚、中东北非、欧洲和中亚等所有地区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都有一个逐渐趋于下降的走势,但在冷战结束后经济开始回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又都显现出了较高速增长的态势,各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节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尤其具有指标意义的是,从图1—2可以看出,经济向来最为落后和欠缺动力的最不发达国家和高负债发展中国家根据2011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报告(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1 \[M\]Washington:World Bank,2012),高负债发展中国家(HIPC)的数据最早只有到1982年。的经济增长也保持了这样的同步性。它们的经济增速在冷战结束前触及最低点,之后开始迅速反弹,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之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和其他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保持了很高的同步性。

  图1—1世界各发展中地区GDP增速(1961—2010,%)

  图1—2最不发达国家和高负债国家GDP增速(1961—2010,%)

  数据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三节主要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说明()

第四节研究的逻辑结构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国际体系、新兴国家崛起与“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节国际体系的轮回与演进()

第二节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崛起()

第三节冷战后国际体系转型与“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规避性()

第三章冷战后国际政治结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第一节国际政治结构与国际环境()

第二节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内外环境()

第三节冷战后国际环境的改善和新兴国家的崛起()

第四章国际经济结构多元化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第一节冷战期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单向依附()

第二节冷战后国际经济结构多极化趋势()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对新兴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第五章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第一节国际技术结构与国际体系演进的互动()

第二节国际技术结构优化是新兴国家崛起的外生助力()

第三节国际技术结构与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生产链()

第六章参与全球治理与规避“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节新兴国家对国际金融体系治理的参与()

第二节新兴国家对全球经贸规则制定的参与()

第三节新兴国家对国际安全治理的参与()

第四节守成大国与新兴国家的战略博弈()

第七章对中国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考()

第一节中国在新兴国家群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中国崛起的路径与选择()

第三节中国与现有国际体系的互动与互适()

第四节对中国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考()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