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史:论点与文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126280
  • 作      者:
    杜艳华,王达山,黄玲编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杜艳华,女,1957年7月生,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主要研究成果有:《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转变的缩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研究》《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流史鉴》等学术专著;在《中共党史研究》《复旦学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探索与争鸣》《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王达山,男,1987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讲师。
  
  黄玲,女,1987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硕士,上海开放大学教务处。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史:论点与文献》首先将中国的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观察,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条件、发展途径等进行比较,揭示中国现代化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客观要求及其参照。《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史:论点与文献》从中国特定的和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力图反映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全貌,做到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其中,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理论创新背景、条件、内容的阐述,揭示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以及重大突破。《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史:论点与文献》不仅体现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还将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以文献的方式贯穿起来,使本研究成果既体现完整的理论内容,又集中提供理论创新的文献线索,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方便。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史:论点与文献》:
  尽管中俄两国革命在一些关键之处是一致的,但两国在革命背景、条件、革命性质等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准确把握这些差异性,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更为重要。
  首先,就革命发生的条件而言,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思想文化层面,革命前俄国的现代化程度都远远地超过了革命前的中国。从物质层面来说,虽然俄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中最落后的,但与中国比较,其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国家的工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俄国是欧洲国家,必然受到欧洲先发国家文化的影响。叶卡捷琳娜本人虽然是专制的女皇,但她却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她对启蒙思想也有着一定的认同,因此对于现代性的一些关键性概念,俄国也有着较高的认同度。反观中国,在革命之前尚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在帝国主义外来资本和本国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下,国内的资本主义不仅发展不足,而且结构畸形,系统的工业化更是无从谈起;而在精神层面,与俄国比较中国的落后性是明显的。几千年形成的专制遗毒远未被清理,就算是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所做到的也仅仅是将西方启蒙思想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介绍到中国而已,并未在民众中达成共识。
  正是由于两国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界定,尽管两国发生的革命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但是这两种革命的性质却是不同的。对于俄国而言,其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专政,即实行的是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则不同,中国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导致中国革命并没有一个成熟的资产阶级供其“推翻”,相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还是革命的动力之一,革命的对象则是盘踞在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及其扶持的封建军阀,革命的目标也并非直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中国革命虽然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但严格来说这一革命的性质仍然是民主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命。
  由于中国革命与苏俄革命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照搬苏联革命的模式,必须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否则将难以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正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才将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众所周知,在俄国十月革命中,俄共走的是中心城市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由俄国资本主义已经得到相当发展,俄国无产阶级力量业已壮大的前提条件决定的。在中国,一方面资本主义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另一方面中国的中心城市内均有强大的反动势力盘踞,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路线并不适合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从工农武装割据开始,继而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一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
展开
目录
引言 从模仿到创新与超越

第一章 创新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第一节 中国的现代化不能重复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一、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绕不开资本主义
二、中西现代化条件的差异决定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
三、尝试西化模式的接连失败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另辟蹊径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为落后国家提供具体的发展道路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是根据俄国社会历史条件提出的
第三节 尝试苏联模式失败的结论:创新是唯一出路
一、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有先天性缺陷
二、中国模仿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后果及结论

第二章 理论创新的开端(1921-1949)
第一节 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一、中国革命的目的
二、中国走向现代化两个基本前提的确立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一套全新的理论
一、不同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二、走与俄国十月革命不同的革命道路
第三节 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走向现代化的设想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
二、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

第三章 模仿与探索,创新与失误(1949-1976)
第一节 真诚地学习而非全盘照搬(1949-1956)
一、把苏联视为“老大哥”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以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现代化
第二节 对苏联模式的突破(1956-1957)
一、反思苏联模式
二、在调整中形成的新思想
第三节 探索中的挫折(1957-1976)
一、对革命方式的错用
二、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进现代化
三、在纠“左”中形成的若干有价值的思想
四、“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与理论倒退(1966-1976)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造(1976-2007)
第一节 重启现代化的理论准备(1976-1978)
一、健全民主集中制
二、整顿企业秩序
三、强调迅速发展生产力
四、重提“四个现代化”和发展科学技术
五、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道路转换的开端(1978-1982)
一、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理论创新的重大突破
第三节 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理论支点的确立(1982-198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三、改革政治体制的理论突破
四、经济体制改革基本思想的提出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丰富(2002-)
结语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