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数据”:民国证券市场之量化研究》的写作目的并非是进入有关证券交易所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起着积极还是消极作用的定性分析,从而得出一些赞成或反驳前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结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收集大量在证券交易所上交易的标的物的价格及交易量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及结合前人的定性研究,以期能有一些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不限于反映证券市场尤其是公债市场自身的发展,作者期望这些发现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史。
作者基于当时的金融市场数据和前人对金融市场的相关研究,发现从华商的证券交易所出现,到其为公债市场的形成提供助力,直到最后其演变成公债市场,还有许多问题我们还不了解。譬如,华商的证券交易所出现初期,在上海经历的"信交风潮"是否真是由前人所述的是由于中国人的"赌博性"特别强而引发的一次金融危机? 中国人是否真比其他国家的人对赌博有更强的偏好?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华商的证券交易所是如何成为公债市场的?如果没有公债市场,华商的证券交易所能成为以交易公司股票为主的真正的证券市场吗?在战争频发的年代,为何会有投资者购买一个集权政府的公债?或一个集权政府是如何成功地向投资者兜售其政府公债的,尤其在其面临许多不确定的政治及战争因素时?关于当时的公债市场的研究对整个民国时期的历史研究有什么样的启示?等等。在本书中,作者将论述及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