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结构性改革与经济二次转型.2015-2016,Structural reform and sec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97358
  • 作      者:
    李扬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扬,男,汉族,1951年9月出生,安徽怀远人。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曾是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研究会副理事长。1968年11月至1970年12月,安徽淮南唐山乡插队;1970年12月至1978年2月,安徽淮南建筑安装总公司工人;1978年2月至1981年12月,安徽大学经济系学生;1981年12月至1984年12月,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委培)硕士研究生;1984年12月至1986年10月,安徽大学经济系教师;1986年10月至1989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博士研究生;1989年7月至1991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1991年6月至1994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财贸金融室副主任(其间,1991年8月评为副研究员);1994年3月至1995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财贸金融室主任;1995年2月至199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其间,1995年8月评为研究员);1998年9月至1999年3月,赴美访问学者;1999年3月至200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其间,2000年1月换届选举为党委副书记);2003年2月至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临时党委书记(其间,2003年11月选举为党委书记);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至201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金融研究所所长。2011年被评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财政理论与政策等。已出版专著、译著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大型金融工具书多部。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项目40余项。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选为人事部等国家七部委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一、第二层次人选。2002年,被科技部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0年以来,多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和论文奖,多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张平,男,1964年生于北京,广东梅县(客籍),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曾经参加和主持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多项国际合作。两次主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和国家交办的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增长、宏观政策和收入分配。合著多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独立完成《增长与分享》和合作完成《中国经济增长前沿》均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专著二等奖。2009年入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候选人。2011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表彰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刘霞辉,1962年生于湖南岳阳。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员。1988-1992年供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1993-目前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宏观和资本理论研究。曾承担和主持院,所重大课题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结构性改革与经济二次转型”主题,总报告部分回顾了2015~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事实;宏观经济专题部分探讨了产业发展、知识部门和可持续城市化、基于创新来思考经济增长的动因以及区域增长动力差异和均衡增长等;中国区域经济前景报告部分通过对1990~2016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16年的发展前景和四个一级指标经济增长、增长可持续性、政府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的发展前景指数、分级和排名情况。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结构性改革与经济二次转型》:
  以上政府协调的多重功能,可概括为三个目标,并由此形成三种具体的“增长极—协调”区域发展模式。第一,促进增长极形成,这是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上述政府协调的主要功能,以此为目标的模式,可称为“增长点—协调”区域发展模式。第二,发挥政府协调之平衡功能,增大极点扩散效应,促成极点辐射沿着最优方向发展,构造区域生长轴,以点带线,以此为目标,可称为“生长轴—协调”区域发展模式。第三,加强增长极之间的沟通,拓宽和延伸生长轴,促成更大范围的增长极,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网络,拓宽区域发展空间,以此为目标,可称为“网络型—协调”区域发展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区域范围具有弹性,可大可小,就如增长极,既可指一个企业、产业、行业,也可指一个市镇、城市,而在“十三五”规划中,甚至将城市群视为一个增长极。当前,构建“经济带”是一个全覆盖的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差异极大,区域范围的弹性,意味着各地各级政府都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或是打造增长点,或是延伸生长轴,或是构筑管辖范围的区域网络。若以“网络型—协调”区域发展模式为例,大则南、中、北三大经济带之间的网络协调,中则一个经济带之间的网络型发展,次中可为一个城市群之间的网络构建,小则一个中心城市的区域网络,乃至小到一个乡镇之内的城乡经济网络,均无不可。“增长极—协调”区域发展模式的重大特征,就是强调要充分发挥政府平衡及不平衡的主动协调作用,促进以增长极为基础的区域持续性发展,这实在是因为增长极的自发发展必然导致分化,而虽有扩散效应,但其力度小、时效长,且又是被动的、相对的,这是市场力量的运行规律。就如西方市场经济下,经济繁荣的代价必是两极分化,若政府不主动实施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必将动荡,市场运行实际难以为继;当然,若政府一味地顺应市场力量,不适时协调,则必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政府的协调能力、协调时机、协调方式等,决定了“增长极—协调”区域发展模式的成败。三种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
  ……
展开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宏观经济平稳,再探中国效率模式和区域发展/001
一 2016年宏观经济平稳/002
二 经济转型与效率模式重塑/010
三 区域发展状况与发展前景展望/017
四 政策建议/025
Ⅱ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 产业发展、知识部门与可持续城市化/029
3 经济增长之动因——关于创新的思考/058
4 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差异及均衡稳定增长/069
Ⅲ 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
5 1990~2016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
——区域分化和协调发展/096
6 参考文献/34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