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演进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33185
  • 作      者:
    莫秀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莫秀蓉,1976年生,四川南充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农村经济、产业经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及其它省部级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3部,兼任四川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演进的核心主要是四大产业结构思想依次递进,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消费资料满足生产资料需求适度优先增长、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阐释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在一定框架下运行,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原则和演进趋势。一方面需要关联、协调、可持续和民生本位原则;另一方面,鉴于目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三次产业互动性弱、区域产业对接度低、产业主体升级积极性差、产业结构生态化进程缓慢和消费资料生产未得到充分重视等情况,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演进的未来趋势需要充分考虑到现实,即在充分发展现有产业结构思想的前提下,以产业互动为核心,以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为支撑,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消费资料适度优先发展为要义,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展开
精彩书摘
写在开篇的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不仅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进一步增强国家竞争优势方面也彰显巨大潜能。
不同于国外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发展的历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有着特殊的轨迹,而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去考察这一历史变迁现象,将能更为真实、更为详细地展示国家主导型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宏观调控三者对产业结构思想演进影响脉络,勾勒出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改革史的一个轮廓,一个侧面,并为理解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背景提供一个特殊视角,从而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对建国后60多年来产业结构思想的系统考察,主要是基于对这一时期政界改革思路和学术界相关探讨全面而又完整的梳理过程,这种开创性的梳理为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更深层次的认识尝试提供坚实基础,通过这次尝试可以总结出产业结构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与线索,能够为中国产业结构思想的演进达框构架,从而挖掘出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演进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为下一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供借鉴与启示。
本专著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背景,结合产业结构思想演进的特点,将建国后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概括为4个专题,以时间为经,以每个阶段的主题思想为纬,在总结、整理和归纳前人思想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评价,从中提炼出中国产业结构思想史的演进脉络、线索和规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思想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思想依托和理论基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演进的必经之路和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生产资料优先发展、消费资料的大众满足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物质条件,而西方研究范式下的产业协调不过是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的再翻版而已,当然马克思本人也曾经提及过两大部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全社会的物质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变得更加趋于枯竭和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之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倒逼上前,产业结构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势必双管齐下,令人应接不暇。感叹的是中央政府的引导和地方政府执行的坚决让国人充满信心,饱含希望。而经过轰轰烈烈淘汰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洗礼的国人们,是否也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产业结构升级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和推倒过剩产能,那样的方式能否长久奏效?是否也会落入“越淘越多”的怪圈?我认为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创设监管制度,污染河流和空气质量的处于重罚,这似乎过于严厉但已经走到这一步感觉也没后路可退。所以我在第7章中论文从总体上指出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随后对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演进趋势做了前瞻,提出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演进的动态模型,即要以产业互动为核心,以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为支撑,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消费资料适度优先发展为要义,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除非----上述意见失效,除非我们尽快找到可以涵盖中国发展模式的社会科学真理,但似乎我们一直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近于我们一直都在找寻目标,被逼上前。在这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到某种程度,那种基于经济学常识的最基本理念和顶层设计,对未来的中国是何等可贵和难得。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八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