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70689
  • 作      者:
    张震,李长胜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震,男,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经济应用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编写多部论文集,参与并主持与本专业有关的3个***公益项目的社会调研及筹备、实施工作,统筹并组织2个省部级重点课题项目,有1个项目获得***表彰。王朝,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密码学、量子通信和网络安全等。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共计10余篇,参与编写教材和译著2部——《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和《密码的奥秘》,参与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天科技基金等项目课题5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经济学 理论与实践》在理论篇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特征,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关系,基本理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将自然资源的明智利用作为一章。在实践篇列举了国内外生态环境价值评价的大型案例,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城镇分析了生态经济实践案例,对市、省、国家三个城市对森林碳汇进行了评价分析,特别是对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计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产权理论
  有关产权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分析是以“公地悲剧”为例展开的。经济学家以公地悲剧为例,做出了如果资源没有排他性的产权,必遭过度利用之厄运的结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产权界定清楚的资源通常利用和保护得更好一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际上也是产权变革的方向。
  海岸国家针对世界各国捕捞半径愈益扩大和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技术不断提升,将领海延伸为200海里的实质,就是从缩小资源开放的尺度(将世界级改为国家级)人手,降低资源管理的难度,以遏制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产权界定是解决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极为重要的手段。但无限夸大产权的作用也是不适宜的。
  资源的产权界定的难度不一样。一般而言,大尺度资源的产权界定难于小尺度资源,弱可分性资源的产权界定难于强可分性资源,流动态资源的产权界定难于固定态资源的产权界定。在产权界定清楚的情形下,如果资源价格不适宜,仍有可能出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资源和环境灾难。例如,当资源的增殖率低于银行利率时,那么开发资源并将其变现,再把钱存在银行里就比储存资源更有效,这说明仅有产权界定是不够的。但是将所有资源的产权都私有化是不太现实的。
  (三)外部性理论
  所谓外部性,就是行为个体的行动不是通过价格而影响到其他行为个体的情形。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
  外部性有两种,一种是负外部性,即它把一些成本转嫁给社会。例如,一片森林,如果采伐者可以获得全部收益,而由此产生的水土流失等损失却要由大家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林主知道皆伐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他仍然会选择皆伐这样的采伐方式。如果在制度安排上林主要交纳相当于砍伐森林造成的负外部性的税金,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诸如砍伐森林这样具有负外部性的问题。
  另一种是正外部性,如造林会给社会带来正效应,但造林者并得不到这样的收益。如果效益的外溢导致造林者收益过少,造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为了激励这样的行为,就要采用赠款、软贷款、价格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让造林者间接地获得一部分正外部性。
  四、危机与创新的关系
  人们往往谈危机色变。其实所谓发展,大多是通过创新克服危机的过程,所谓经济活力实际上就是克服危机的能力。一个没有危机的社会,很可能会因为没有创新激励而缺乏活力。
  人类社会碰到的危机有三种:
  一是资源短缺的危机。二是资源原有比较优势丧失的危机。三是环境承载力超过极限的危机。
  资源短缺和资源原有比较优势丧失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加以解决,而环境的承载力是很有限的,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污染将累积在环境中,超过一定量之后,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后者是最难以应付的危机。
  与三种危机出现的秩序相似,最先出现的是旨在化解资源短缺的创新,而后是旨在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的创新,最后是旨在化解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的创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面临的是生产不足的压力,此时的任务是开发边际地上的生产潜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于是采取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措施。鉴于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生产潜力开发向生产能力保护转变的过程,所以有理由相信,社会的可持续性将会变得越来越强。
  第二个变化是从依赖自然资源到依靠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转变。最初是人跟着资源走,哪里有自然资源,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就向哪里迁移,现在的情形是自然资源要跟着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走。例如森林,一方面是将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天然林区保护起来,另一方面是在人口密度较大且更适宜森林生长的南方培育速生丰产林、工业人工林。水资源也是如此,不是人口向水资源丰富地区迁移,而是把水资源调到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
  第三个变化是从资源基础型经济向科学基础型经济转变。也就是说,随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不断增大。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不依赖于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一个越来越依靠人力资本的社会,将是可持续性越来越强的社会。
  ……
展开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生态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四节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生态经济学与生态学、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 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第二章 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特征
第二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要素配置
第三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配置方法
第四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组合功能
第五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配置原则
第三章 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关系
第一节 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
第二节 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
第三节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第四节 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
第四章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理论
第二节 生态经济平衡基本理论
第三节 生态经济效益基本理论
第四节 生态经济的基本理论
第五章 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第一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二节 能量、信息和货币流动
第三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明智利用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性
第二节 人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自然资源开发的关系
第四节 自然资源明智利用的理论和模式

实践篇
第七章 生态环境价值评价
第一节 市场价值法
第二节 替代市场法
第三节 假想市场法
第四节 费用效益分析法
第八章 生态经济实践案例
第一节 生态工业
第二节 生态农业
第三节 生态林业
第四节 生态旅游
第五节 生态城镇
第九章 森林生态效益计量
第一节 森林生态效益的似乎不相关模型
第二节 森林生态效益的“有效面积系数
第三节 森林生态效益市场逼近系数
第四节 森林生态效益计量
第十章 森林碳汇评价
第一节 森林碳汇基本理论
第二节 森林固碳形式分析
第三节 森林参与碳循环的宏观分析
第四节 森林碳汇计量
第五节 森林碳汇经济评价
第六节 我国森林碳汇分析与评价
第七节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