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德军事交往录:从晚清至21世纪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571067
  • 作      者:
    王珍捍著
  • 出 版 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王珍捍,1969年2月入伍,1970年至1974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德语,1975年至1977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德语,先后在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任武官秘书、副武官,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任国防副武官、陆军武官,大校军衔。在中国驻外大使馆从事军事外交工作达17年,其间两次在国防大学进修,2007年回国。现已退休。上面照片为2007年5月8日作者(左)与德军副总监察长多拉空军中将合影。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德军事交往录从晚请至21世纪初》是中国驻德国原武官王珍捍多年撰写而成的。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德国作为一个后发崛起的欧洲强国,对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历程尤其是近现代军事的影响巨大。但是,长期以来,中德两国在军事领域中的交往因多种原因被人们所忽略。《中德军事交往录从晚请至21世纪初》填补了中外军事交往学术领域的一项空白,将100多年的中德两国关系史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即晚清时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的10年、人民军队成长历程中的德国印记、从20世纪末至今。《中德军事交往录从晚请至21世纪初》试图从一个更广阔更深入的角度把这些如烟往事逐一揭开,使其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引起世人关注,以史为鉴,反思当今,警示未来。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德军事交往录从晚请至21世纪初》:
  二、克虏伯大炮充当中德结缘媒介
  19世纪中期,中国的兵器还处在冷兵器和旧式火器并用的时代。火器以抬枪、抬炮和鸟枪为主,前装散弹,用火绳和燧石点火。这样的火器射速慢,射程近,命中率低。在参加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战争中,李鸿章切身体验到了西方的洋枪洋炮显示的威力,了解了现代热兵器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在给他的恩师曾国藩的信中说:“我曾去过英法提督的兵船,见到他们的大炮精良,子弹细巧,器械漂亮,队伍严整,实在不是中国所能相比的……我深以中国的武器不如外洋为耻辱……驻在上海这么久,如果学不到洋人一点先进技术,以后就后悔莫及了。”“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是李鸿章对洋务运动最初最直接的感受。早在1865年在李鸿章就任两江总督后就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性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局,以生产各种新式兵器。1866年7月27日中国第一个访问德国的代表团参观了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并受到了克虏伯公司大老板阿尔弗雷德·克虏伯(AlfredKrupp)的接见,他们在回国后的访德报告中称: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热情好客,不像英国人、法国人那样藐视我们的长衫、马褂和长辫.他彬彬有礼地用盛宴款待我们这些中国人”。访德代表团带回的对德国的友好印象以及对德国克虏伯大炮的赞许引发了李鸿章对德国的兴趣,他立刻让手下人搜集情况并撰写了一份当时世界主要国家生产的大炮质量性能一览表。经过认真的审阅和比较后李鸿章认为,德国克虏伯公司的大炮性能优于美国、英国、法国、俄国、西班牙等国的大炮,将来如有战事,“稍有优,则利钝悬殊”。因此,从1871年起,在李鸿章的主导下,大清国就开始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当时最先进的火炮。李鸿章后来在给醇亲王的信中称:“惟德国克虏伯四磅钢炮可以命中致远,质坚体轻,用马拖拉,行走如飞,现在俄德英法各国平地战阵皆以此器为最利……”可见李鸿章对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情有独钟。
  克虏伯家族企业发源于中世纪的德国鲁尔区的埃森,17世纪就开始生产枪支。1811年弗雷德里西·克虏伯(FriedrichKrupp)主持了家族企业,在埃森新建了一家小型钢铁厂。在此期间,克虏伯公司首创了铸钢专利和火炮后膛装填技术,为日后成为威震世界的克虏伯工业帝国奠定了基础。从1844年开始,克虏伯公司开始为普鲁士军队生产后膛大炮,这种新式火炮为普鲁士后来依靠武力实现德国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克虏伯大炮大出风头。在著名的色当战役中,普鲁士集中了400门克虏伯钢质大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射向法军阵地,像“镰刀收麦子一样”把法军打得抬不起头来,最后迫使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率10多万军队投降,普鲁士军队因而取得了普法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并为德国统一扫除了障碍。经过普法战争,克虏伯公司一下子变成了德国最著名的钢铁和军火制造商,赢得了“帝国兵工厂”和世界“火炮大王”的盛誉,之后来自各国的订单源源不断。克虏伯公司因制造和销售军火敛聚了大量钱财和声望,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也是向中国输出军火的最大军火商,满清政府成为克虏伯公司19世纪下半叶最主要的主顾之一。克虏伯家族企业还参与了德国铁路系统的初期建设,并收购了大量煤矿和铁矿,以保障企业进行钢铁生产所需的原料来源。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业务范围还扩展到造船业。
  ……
展开
目录

自序
楔子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中德军事交往
一、中德两国军事交往一拍即合
二、克虏伯大炮充当中德结缘媒介
三、德制铁甲巨舰使北洋海军一跃成亚洲首强
四、泱泱大国为何被蕞尔小国打得一败涂地
五、依照德国样板编练中国新式陆军
六、大清国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
七、追寻晚清重臣李鸿章的访德踪迹
八、清末名妓赛金花与德国元帅瓦德西之间的是是非非
九、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北京街头被刺的来龙去脉
十、中国唯一具有德国历史渊源的城市——青岛
十一、德国军人带来了两个著名的“副产品”

第二章 民国“黄金十年”时期的中德军事交往
一、孙中山一直主张积极联德的政策
二、蒋介石反苏亲德政策的缘由
三、蒋介石曾是“法西斯主义”的狂热崇拜者
四、蒋介石和他的德国军事顾问们
五、德国的军援为中国持久抗战发挥重要作用
六、大批德国军火源源流进中国
七、帮助中国初建国防工业体系
八、积极为中国培训军事人才

第三章 砥砺人民军队成长的德国烙印
一、早期到德国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周恩来和朱德
二、广州起义中德国“小洋人”诺伊曼与叶挺的冲撞
三、遵义会议上德国“洋教头”李德与毛泽东的交锋
四、德意志军事思想与中国革命战争
五、德国军事科技与新中国“两弹一星”

第四章 20世纪末迄今的中德军事交往
一、对中国与两个德国军事交往的回顾
二、中德两军关系进入稳健成熟期
三、我军可以从德国的军队建设借鉴什么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