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小康社会”一词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后不久,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一次谈话中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提出又是同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相提并论的。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常常把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传统上的小康和小康社会的概念交替使用,是鼓舞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步目标。1984年3月,邓小平在同日本中曾根康弘谈话中提到,在20世纪末,中国建立小康社会(当时所指是人均收入800-1000美元),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其实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对一个国外代表团说道:“我们既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把这个新说法叫新的现代化……”他曾经也说过:“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不是你们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又说过:“就是达到小康之家的水平,同西方来比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够说中国到那时还是小康状态,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邓小平用“小康”一词,仅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就出现过十次,由此可见“小康”的使用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精心选用的。如果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少需要40年,有可能需要长达半个多世纪,但小康不是最终目标,只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小康社会一词的使用,我们认为有很深远的意义,体现出社会主义道路的初型,真正体现出中国道路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三者的相结合。
小康社会的提出有极其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小康社会的提出隐含着社会主义的大方向,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因为在中国传统上小康是向往大同思想,又是平民百姓生活上的期盼。在《礼记·礼运》中孔子和其门人的谈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及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同古希腊的哲学家提出的理想国的设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相似的,都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当然,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实现。用“小康社会”一词一方面意味着不会停留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继续往前迈进;同时也指出,现在我们国家还是低水平的发展,人们头脑应更加清醒,不能够盲目陶醉于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而是应该向更高、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从邓小平谈我国的小康水平可以延伸出,我们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全面小康水平,但必须要坚持各个方面科学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