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穷养”男孩,始于父母养育态度的改变
男孩“穷养”,让孩子越来越优秀
俗话说,“穷养儿子富养女”。一直以来,“穷养儿”就是中国父母养儿的“金科玉律”。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科鲁格说:“社会对男人的期望值非常高,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是有原因的。”和女孩相比,男孩将来要承担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和责任,面临的竞争也会更激烈,因此无论家境有多好,对男孩绝对不能宠,必须“穷”着养。
“穷养”男孩就是让男孩通过对“穷困”和“艰苦”的切身感受,实现对品行意志的磨砺和锻炼,让男孩明白生活的艰辛,将来能够肩负重任,这将是父母对男孩一生的投资。
但遗憾的是,如今“独生子”“小皇帝”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父母对孩子宠爱程度的上升,很多男孩缺乏基本生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只知凡事都依赖于父母。
周涛的父母是当地的企业家,通过辛苦打拼成立了一个外贸公司。周涛是家里的独生子,平时妈妈对他十分娇惯。周涛在学校整天不学习,眼看快要到高三了,妈妈觉得儿子在国内也不会考上一所好大学,于是就和周涛的爸爸商量,决定把儿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教育。
一向被娇宠惯了的周涛听到这个消息,非常不乐意。他对妈妈说:“我不去国外,我吃不惯那里的东西。”
妈妈劝他说:“儿子,让你去是为了你好。妈妈不会让你吃苦的,妈妈会给你寄钱,然后定期给你寄好吃的。”
听妈妈这样说,他才同意出国,但是随后又说:“如果我觉得太苦了,受不了了,我就马上坐飞机回来。”妈妈搂着周涛说:“妈妈不会让你吃苦的,妈妈赚钱为什么,不就是为了你吗?”
周涛留学的地方是英国,每年的花费都十分高昂。周涛到了英国后,根本就不好好上课。他开始了自己的旅游计划,找了几个中国朋友,隔三岔五就和他们去旅游或者吃喝。一切费用都是周涛负责,对此周涛打电话跟妈妈说:“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对什么都不熟悉,语言又不通,特别想家,所以一定得多交几个中国朋友。”
母亲心疼儿子,又给他寄去一笔钱,并告诉儿子支持他找朋友的做法。周涛整天和朋友游玩,根本不想学习,而且还常常坐头等舱。回国后他跟自己的朋友说:“经济舱根本没办法坐人,那么拥挤。”
周涛回家就是为了能吃到中国菜。他对父母说:“我根本吃不惯英国的东西,我吃两天就开始想家里的菜了,实在忍不住只好跑回来吃一次。妈妈,我要不是为了你,我才不去国外呢!”
周涛每次回家的花费都在一万元人民币左右。除了学校放寒暑假外,每年都要回家五六次。爸爸曾经对儿子这样的做法有意见,但是妈妈说儿子想回来就回来吧,她有钱让儿子享受这个待遇。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周涛的父母做生意的时候,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妈妈跟周涛说自己遇到了困难,希望得到儿子的支持,但是娇生惯养的周涛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他还是按照原来的习惯大手大脚地花钱。
周涛在妈妈面前这样说:“妈妈,你得想办法赚钱啊,我已经吃惯了好东西,穿惯了名牌衣服,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就没法生活。”妈妈看着周涛的表情,想着平时对儿子无度的宠爱,终于流下了后悔的泪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