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冲击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波动》:
只有在调价后利润的变动量大于菜单成本时,厂商才有调整价格的动力。对于第二个问题,新凯恩斯主义者则用“宏观经济的外在性”来说明,即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的厂商在微观层次上的定价行为导致了宏观层次上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例如,当总需求减少时,如果调整产品价格的菜单成本损失大于调价后的利润增加额,厂商则减少产量而维持价格不变。这样做对厂商来说利润损失是很小的,在数学上被称为“二阶小”,而对于社会来说福利损失是较大的,在数学上被称为“一阶大”。众多的厂商在总需求减少时都维持价格不变而减少产量,在宏观层次上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则是巨大的,从而引起经济衰退的发生。
菜单成本理论领域的研究包括Mankiw(1985)与Akerlof&Yellen (1985)的“菜单”成本模型。Ball&Romer(1991)阐明了在具有实际刚性的经济模型中,比如在效率工资模型和Okun (1982)的顾客市场模型中,以及在Woglom (1982)的基于不完全信息的纵错产品需求模型中,很小的菜单成本能够产生很大的名义黏性。
虽然菜单成本可以解释定价的迟缓现象,但认为这种差别就是导致货币扰动具有显著实际效应的真正原因未免显得牵强。很难相信调整生产所耗费的成本会小于重新印制价格目录的成本。而且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大多数的零售企业来说,价格调整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然而货币当局对经济施加短期影响的能力却没有因此而出现重大的转变。而且以上这些早期引入名义刚性模型主要是静态的,刚性条件的引入虽然强化了货币扰动对实际产出的影响,但却不太适合用来解决货币对实际变更的持续性影响问题。而一些像Phelps和Taylor(1977),以及Rotemberg(1996)和Yun(1996)的具有名义刚性的简单动态模型,仅仅能够产生与货币冲击同期的而非持续的实际经济波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