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进质量时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642679
  • 作      者: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质量协会编
  • 出 版 社 :
    中国质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走进质量时代》共六个章节,通过概述性文字勾勒出质量的内涵、质量的现状和质量发展的历程和成就,为新时期质量研究与管理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全书内容丰富翔实,编排图文并茂,具有特色鲜明、诠释准确、语言通俗等特点,力求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兼顾系统性、故事性、科学性,尽可能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求。《走进质量时代》值得质量人阅读、讨论、借鉴、弘扬。
展开
精彩书摘
  《走进质量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讲,质量不是天然形成的。一方陶土,需要经过许多人的合作加工,需要经过很多加工环节,使用很多的加工工艺,最终才能成为精妙绝伦的高品质的陶瓷产品。而人的生产合作、加工流程和加工工艺等,都需要管理才能实现,否则就是一锅乱炖,窑变不透彻、器型不规整,生产出来的陶瓷粗劣不堪,无法使用,并且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资源。
  古代中国、巴比伦和印度等国家和文明形态已经开始了一定的质量管理实践,但都不算复杂。这个时期,工人的技能培训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质量检验者,检验的标准是依靠经验,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可以称为“质量自我管理阶段”。真正的质量管理始于近代工业革命,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生产变成规模化、批量化、工业化、机器化的生产。生产的复杂程度、分工的精密程度、产品的丰富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一旦某一批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生产商将会蒙受巨大的损失。传统的对待质量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需求,因此,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生产之后,现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应运而生。
  进人工业化时期,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事后的质量检验。质量检验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方式是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如在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便采取这种方式。1918年前后,美国出现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提出应该对企业员工进行科学分工,提出有的部门专职制定标准,有的部门负责生产制造,有的部门负责按照标准检验质量,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给这些部门的工长,这被称之为“工长的质量管理”。但是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而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耗费资源、增加成本,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加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废品已成既定事实,损失无法挽回,例如一些特殊类型的产品,如相机胶卷,如果要检验质量就必须曝光成像,事后的百分之百检验无法实现。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人们意识到质量不是事后检验出来,需要对这一方法进行突破,于是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方法随之诞生,那便是20世纪20年代的质量统计和控制的方法。彼时,美国的一些数理统计专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将质量控制从事后转向事前,从单纯的检验转向统计方法的运用。192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休哈特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应用到质量管理之中,提出了控制与预防缺陷的概念,并发明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之后,贝尔实验室的道奇和罗米格设计了可实际使用的“抽样检验表”,提出了抽样检验法,克服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存在的弊端。这一新的质量管理方法最初没有被接受,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寸期美国政府运用该方法,制定了三个战时质量控制标准,所制定的指南和控制图,在战备物资生产的质量控制上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质量统计和控制的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但这一方法经过长时间运行之后,弊端也开始显现,因为数理统计方法比较深奥,一般的生产和管理人员难以掌握,他们认为质量管理是数理和质量控制专家的事情,与他们没有关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品质量问题仍旧突出。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质量?
一、老百姓所体验的质量
二、市场主体的质量观
三、正确认识和理解质量
四、质量意义在于实践与改进
五、质量生产需要科学管理

第二章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一、质量超越文明形态
二、质量超越历史时代
三、质量超越人物群体
四、质量超越国界疆域
五、质量伴随人类始终

第三章 中国质量现状
一、中国质量的辉煌
二、中国质量的问题
三、质量事件难以避免
四、质量发展的阶段性
五、从数量时代迈向质量时代
六、中国质量大有希望

第四章 建设中国好质量
一、企业是好质量的创造者
二、政府是好质量的监管者
三、社会是质量的约束者
四、消费者是质量的推动者

第五章 共同刨建质量文化
一、质量文化的制度建设
二、质量文化的环境建设
三、质量文化的传递途径
四、以文化人实现质量强国梦

第六章 安徽质量永流传
一、安徽商人自古重质量
二、民国时期的安徽度量衡革命
三、蓬勃发展的质量安徽
四、全面推进质量安徽建设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