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概述:中国式的解释
(一)关于“弱势群体”的有关概述
(二)转型期弱势群体特征概述
(三)中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构成
(四)分配、正义及分配正义的界定
三、框架与方法:中国现代性的伦理话语
(一)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西方分配正义理论中的弱势群体观探求
一、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理论中的弱势群体观
二、康德分配正义思想中的弱势群体观
三、功利主义分配理论中的弱势群体观
四、当代自由主义关于分配正义与弱势群体的相关理论
(一)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是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
(二)诺奇克——持有正义是进行分配和行使国家职能的前提
五、马克思主义视阈中分配正义与弱势群体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分配正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弱势群体思想
六、减少和辅助弱势群体,是分配正义的应有之义
第三章 弱势群体与分配正义的理念和原则
一、分配正义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理念
(二)平等理念
(三)合作共享理念
(四)自由幸福理念
二、关于正义的分配原则
(一)是否存在绝对正义的分配原则
(二)分配中几个重要的原则
三、中国分配原则的历史演进
(一)改革开放前——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分配原则的变迁
四、实证材料的警示
第四章 初次分配正义与转型期弱势群体
一、初次分配中弱势群体的弱势体现
(一)机会的弱势与参与市场竞争权利的丧失
(二)收入低下与经济的贫困
二、初次分配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必然
(二)市场不完善的结果
(三)制度障碍和政策的缺陷
(四)强势生产要素对弱势生产要素利益的相对剥夺
三、初次分配中弱势群体对分配正义的诉求
(一)机会公平
(二)程序正义
(三)差别合理
四、初次分配正义之实现路径
(一)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创造平等正义的制度环境
(二)给农民、工人以产权,使他们成为有产者
(三)提高弱势群体可行能力
(四)消除获取的不正义
第五章 再分配正义与转型期弱势群体的保护
一、西方再分配与弱势群体相关理论
(一)政府是否应该通过再分配帮助弱势群体
(二)政府该如何通过再分配来帮助弱势群体
二、中国古代再分配思想探源
(一)提出了政府干预分配的政策措施并加以实践
(二)产生了社会保障思想并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制度
三、建国后再分配制度及伦理特点
(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再分配制度(1949-1978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再分配制度的探索及变迁(1978-2009年)
(三)市场经济发展与再分配制度的创新完善(2009- )
四、再分配逆向调节与弱势群体相关问题
(一)再分配“逆向调节”及其表现
(二)再分配制度“碎片化”与弱势群体
(三)阶层固化与弱势群体
五、基于“差别原则”的再分配
(一)再分配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二)几种基于“差别原则”的再分配
六、社会慈善——托起弱者的第三只手
(一)有关社会慈善的再分配问题
(二)中国社会慈善的思考
第六章 借鉴与探索
一、国外再分配代表性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模式
(三)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四)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模式
(五)拉美陷阱
二、国外再分配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一)国外几种模式的异同
(二)对中国的启示
三、理论与现实的再思考
(一)对“两个1%”的思考
(二)关于弱势与强势群体的辩证思考
(三)弱势群体、分配正义与包容性发展
附录 重庆底层弱势群体个案访谈群像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