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性弱势群体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80396
  • 作      者:
    秦国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秦国伟,山东日照人,1978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2010年至今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根据作者博士学位论文修改完成,内容聚焦于“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所谓社会性弱势群体,指的是因为 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弱势群体,排除了残疾人、生活无着的老年人、孤儿、精神病人等因为生理原因而导致的弱势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一般包括下岗失业人群、进城 农民工、“体制外”人员、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收入较低的贫困农民等五类人群。本书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重点探讨如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待社会性弱 势群体,批驳社会达尔文主义等错误思潮,提出基于科学发展的综合对策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性弱势群体研究》:
  (二)政治领导类社团作用有待发挥
  以上的各种分类从各自角度对非政府组织进行了分析,对于清晰了解非政府组织的内涵提供了支持。就社会性弱势群体来说,对之可能有重要作用的非政府组织类型是上述第一类政治领导类社团和第四类公益服务类社团。公益服务类社团一般包括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等,这些组织可以为社会性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生活扶助,这对于他们是重要的。而政治领导类社团,也就是官办色彩比较浓厚的,人们一般理解为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实际上属于非政府组织的社团,像工会、妇联、青年联合会等组织。这类政治领导类组织有利于化解不同阶层的矛盾,具有社会稳定和整合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社会越来越专业化和组织化,单个的个人在强大的组织面前显得越来越渺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利益不断调整分化,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分布格局日益明显。强势群体一般依托于强势组织,他们有资本、有地位、有社会网络、有媒体影响力,而弱势群体只是孤零零的个人。要想与强势群体抗争以维护自己的权利,获得自己的长远发展,弱势群体需要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尤其是政治领导类社团的力量。由于非政府组织是由社会力量组成并服务于社会的,它能够深入底层,因而能够代表底层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声音。在中国改革的新阶段,各利益群体都有了建立代表自身利益的社团的要求,如作为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农民就提出了建立农会的要求。
  ……
展开
目录
绪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概念界定
(一)“弱势群体”概念界定
(二)“社会性弱势群体”概念界定
(三)“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三 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发展滞后和失衡——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的归因
第一节 政治发展滞后
一 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
二 城乡二元体制的不良影响
第二节 社会发展滞后
一 社会保障滞后
二 非政府组织发展滞后
第三节 经济发展失衡
一 城乡、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二 结构性失业
三 收入分配政策不够合理
第四节 人的发展滞后
一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二 个体素质低

第二章 中外思想家关于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的理论梳理
第一节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思想
一 大同思想
二 仁爱思想
三 民本思想
第二节 国外有关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思想
一 西方人本主义理论
二 社会正义论
三 相对剥夺理论
四 生存斗争理论
五 社会保障理论

第三章 以人为本
——社会性弱势群体保护的理据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概念分析
一 以人为本的“人”和“本”
二 以人为本的现实含义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
一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经验和执政经验的升华
第三节 以人为本是保护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理论基础
一 人是目的——社会性弱势群体是科学发展的价值载本
二 人是手段——社会性弱势群体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 人是标准——社会性弱势群体是科学发展重要标尺

第四章 科学发展——社会性弱势群体解决的整体思路
第一节 统筹公平和发展,解决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
一 关于“公平”概念的辨析
二 公平的三个层次
三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争论
四 “公平”的缺陷和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 社会救助与消除社会排斥相结合,解决社会性弱势
群体问题
一 坚持平等与倾斜原则
二 社会排斥的概念和危害
三 社会救助要与消除社会排斥相结合
第三节 可行能力和文化观念相结合
一 增强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
二 改变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文化观念

第五章 筑起三层公平网保护社会性弱势群体
第一节 权利公平网
一 促进社会性弱势群体政治参与
二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开展法律援助
三 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四 强化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
第二节 机会公平网
一 大力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二 促进社会性弱势群体就业
第三节 分配公平网
一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
二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