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前言中国北极权益与政策研究前言2007年8月,俄罗斯在北极点附近洋底的插旗事件吸引了从北冰洋周围国家到北半球乃至全球范围战略界的关注,并引发相关国家从政策到实践的多种反应。中国在关注北极地区环境改变的同时,也开始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北极与中国的关系,研究对象从以科学考察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领域延伸到包括政治与战略等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大致在2010年之后,在上海等地的一些高校或其他研究机构中相继成立了一批与北极相关的研究组织,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尝试进入北极地区从事经济开发活动,中国的商业运输公司也开始在欧亚大陆以北的北极新航路上的商业航行,而中国的媒体关于北极事务的报道陆续增加,这些现象给许多观察人士带来了进一步的思考——中国为什么要去北冰洋?北极跟中国有什么关系?中国在那里有什么利益?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对北极地区的重视也产生了诸多疑惑——中国为什么对遥远的北极感兴趣?中国为什么要去北极地区活动?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究竟抱有什么目的?是否隐藏着“战略野心”?国际社会的这些疑虑既有因为不了解中国而产生的合理疑问,也包括出于对中国的偏见而导出的非理性的误解。无论这些疑问来自国内还是国外、属于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考量,我们都不应该回避,而应当积极地作出正面的回应。我们需要针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所涉及的重大基本问题开展研究,即需要“搞清楚”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以及在北极事务中的权利问题,需要“说清楚”中国与北极事务相关的基本政策问题。它们就是本书的两大核心问题——中国在北极的权益与政策。中国作为一个临近北极地区的北半球大国,是近北极国家,同北极地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纷繁复杂的相互影响,两者相互之间构成密切的利害关联,中国在北极地区存在利益是非常合理的。然而,北极地区环境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北极事务发展趋势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人类对于北极的理解又非常有限,且中国在北极的利益正处在成长之中,在当前要把中国的北极利益完全搞清楚并非易事。因此,如何分析中国的北极利益存在理论和方法的挑战。本书在研究中国北极利益时,并没有简单地依据观察和经验进行归纳,而是基于哲学的思考和逻辑的推导,用实证方法对中国在北极地区现有的和未来的利益作出评估。虽然中国政府至今尚未出台官方的北极政策文件,但相关的法律已经明确地将北极和南极地区纳入到国家利益的考虑之中。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该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坚持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增强安全进出、科学考察、开发利用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我国在外层空间、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的活动、资产和其他利益的安全。《国家安全法》实质上以法律的形式认定中国在包括北极地区在内的极地空间存在多种样式的国家利益,并且将其列入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清单之中。国际层面,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围绕北极事务国际社会正在从认知转向行动。国际极地年(IPY)2012年蒙特利尔会议确定的主题是从知识到行动,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实际行动以保护北极环境。中国作为一个北极研究与行动的后起国家,需要在加强对北极的研究和认知的同时开始积极行动,参与到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全球治理之中,承担保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北极事务具有独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在北极地区开展活动以及维护中国北极权益等种种行为,将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行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有一个国家层面的基本政策作为指导。同时,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将以国际合作为主要实施途径,需要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关于北极事务的基本政策。本书希望通过对中国北极政策的一些基本方面的研究和讨论带动更多的相关的思考,并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