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它是课程生成的源泉,并贯穿活动始终,促进幼儿的发展。“宝宝博物馆”是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的一种新思路,目前国内对幼儿园博物馆的研究屈指可数。本书丰富了人们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类型及其研发策略的认识,对其他幼儿园开展类似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本书介绍了泉州市机关幼儿园“宝宝博物馆”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为读者开辟了一条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的新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阐述了“宝宝博物馆”建设的特点、意义和思路,然后在实践层面分别呈现了小班、中班、大班“宝宝博物馆”的建设实录,实录依照主题由来、主题目标、主题实施途径的设想、主题实施网络图、主题活动实施实录、主题小结的顺序完整、全面地呈现了相关主题课程从生成到实施再到反思的过程。
第一节 “宝宝博物馆”建设的基本原则
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宝宝博物馆”,不是单纯的呈现和展览物品的地方,而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环境。关注“宝宝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更应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学习状况,注意引导幼儿参与和体验,注意引导幼儿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关注,重视幼儿操作的过程,鼓励幼儿预想并在情境中验证自己的预想。“宝宝博物馆”是满足幼儿发展需要、支持幼儿学习、生成课程的场所。
因此,在建设幼儿园“宝宝博物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幼儿为中心,以藏品为载体,以探究为形式,以发展为目的,遵循参与性、适宜性、操作性、丰富性、多样性、动态性等原则。
一、参与性原则
幼儿园“宝宝博物馆”是真正属于幼儿自己的博物馆,它更强调幼儿的参与。在博物馆中,幼儿不仅参与设计与建设,更是使用者和维护者。因此,从博物馆建设初期到博物馆成型并展示,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幼儿的参与度,鼓励和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参与收集、布置、管理藏品。幼儿参与度的高低是评价我们博物馆创建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因素。
博物馆的创建过程,即“藏品收集—书写藏品卡—分享藏品故事—藏品归类—布置藏品—参观或活动的意见反馈”等系列活动,均由幼儿在教师或家长的协助、引导下参与完成。
一是由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收集展区的相关藏品。
幼儿参与收集藏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关注幼儿的参与程度、投入程度,是收集活动最有价值的地方。幼儿亲身参与收集藏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
二是家长协助幼儿书写藏品卡或向幼儿介绍有关藏品的故事。
因为藏品多为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在收集过程中幼儿亲身经历或聆听了许多有关藏品的精彩故事。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藏品故事并介绍藏品,使得幼儿对于藏品由了解达到理解、内化。
三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协商,引导幼儿将藏品归类并布置于相关馆区。
由于幼儿参与度高,他们对各馆区的藏品较为熟悉,且中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所以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在家长和教师的协助下准备富有幼儿化的解说稿,让他们针对自己参与布置的馆区进行讲解、介绍,充当“小小解说员”。
四是在参观或馆区活动中,幼儿可以将意见、建议或心得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记录在留言本里,作为今后调整馆区布置的依据之一。
二、适宜性原则
“宝宝博物馆”创建的适宜性原则,主要体现在适宜在幼儿园园内创设和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
一是适宜在幼儿园园内创设。
首先是馆区布置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吸引幼儿参与博物馆活动,首先要满足幼儿的生理需求,即博物馆里的设施设备摆放的位置、高度、宽度等都应适宜幼儿。我们根据幼儿的身体高度设计了一楼“美食小作坊”里的橱柜和操作桌椅,三个楼层走廊上的藏品展橱也适合幼儿的身体比例,二楼“亲亲宝贝屋”里的小沙发、小茶几、厨房整体橱柜、床、衣柜等都是根据幼儿的生理尺寸来定位和布置的,幼儿在其间活动时感到舒服和适宜。
其次是环境创设具有安全性。在博物馆里活动时幼儿是自主的、自愿的、自选的,而幼儿的行为特质又是好动的,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创设安全、自然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布置展馆和选择藏品时,我们有意识地排除有棱有角的物品,所选的多为自然的、圆角的、弧形的物品,如展橱的边角是弧形的、幼儿沙发是布艺的、茶几是圆形的、杯具和餐具的材质是有机塑料的……幼儿活动时安全性能得到保障,教师也就能更专注地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二是适宜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
当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藏品后,教师要做的就是对这些藏品进行判断和筛选。判断的标准除了前面所述的安全性外,还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课程价值。只有体现幼儿兴趣需要的课程才能促进幼儿发展。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他们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关注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就等于关注了课程的核心价值。在选择闽南文化馆的藏品时,教师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了幼儿兴趣的、具有课程探究价值的“闽南小吃”“闽南说唱”等专题藏品,淘汰了一些不适合幼儿学习的物品。闽南小吃馆里有各种各样富有闽南特色的公鸡碗、印模、蒸笼、石臼、石磨、竹篮、竹刷等及各种闽南小吃的模型,快乐生活馆内有弹弓、毽子、竹蜻蜓等,闽南说唱馆中则有富有代表性的木偶、闽南打击乐器、惠女服饰、拍胸舞场景等。所选的这些藏品,均为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积极向上的、具有文化教育价值的物品。通过藏品的布置,让幼儿浸润在闽南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切身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三、操作性原则
“宝宝博物馆”是幼儿感知、欣赏和探索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的场所,是以幼儿为中心的、适合幼儿操作活动的博物馆,正如虞永平教授给我园“宝宝博物馆”的题词所言:“博物馆的核心是观察和操作”。我们通过还原和设计适合幼儿操作活动的场景,让幼儿参与其中,在融入活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感性认识并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
我们所创设的“宝宝博物馆”互动探究区包括“美食小作坊”“亲亲宝贝屋”“小木偶剧场”“木偶DIY”等。幼儿在互动探究区中进行自导式、探索式活动。在这里, 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观看者,还是操作者。“宝宝博物馆”操作性互动区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区域,成为“宝宝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最佳区域。
一是操作实习场——美食小作坊。
正如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幼儿亲身体验并动手操作,远比单纯填鸭式宣教的效果要好得多,且更受幼儿欢迎。我们重视幼儿操作的过程,鼓励他们预想并在情境中验证自己的预想。在“美食小作坊”里,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制作各种闽南小吃的用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材料和工具自制美食。在相应的美食专区还贴着美食制作的流程图,幼儿可以根据流程图自己动手碾米、制作米糕、滚元宵、搓汤圆等。
二是游戏互动区——亲亲宝贝屋。
蒙台梭利认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和学习的主要方式。在馆区中,我们鼓励幼儿直接与展品接触,启发他们的灵感,尝试设计和开展系列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互动区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幼儿在互动区操作游戏中充分享受探究的快乐,获得有益的经验。
互动探究区中以“家”为主题创设的“亲亲宝贝屋”,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分为客厅、厨房、卧室、洗衣房、浴室等五个功能区。在客厅里提供瓜子、花生、蜜饯等,让幼儿动手剥壳、交流品尝,提供饮料粉、糖、盐、一次性杯具、温水等,让幼儿动手泡制饮料;在厨房里提供各种有机塑料的锅碗瓢盆、刨刀、砧板、水槽、黄瓜、白萝卜、香蕉等,引导幼儿学习刨、切、煮、装盘等生活技能;在卧室里提供与幼儿身高相匹配的床、衣橱、各种小娃娃衣物、玩具娃娃、摇篮、化妆台、各种发饰等,引导幼儿在卧室里照顾娃娃、帮娃娃穿衣、折衣服、装扮自己或装扮娃娃等;在洗衣房里提供专用洗衣板、脸盆、晾衣架等,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洗、搓、晾的生活技能;在浴室里提供各种洗浴用品、特制喷头等仿真物品,引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幼儿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游戏中学习生活的技能。
第一章 “宝宝博物馆”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第一节 “宝宝博物馆”建设的特点/
第二节 加强“宝宝博物馆”建设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宝宝博物馆”建设的思路/
第一节 “宝宝博物馆”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宝宝博物馆”建设的基本策略/
第三节 适宜“宝宝博物馆”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小班“宝宝博物馆”建设实录/
第一节 上学期主题活动“我喜欢的玩具”/
第二节 下学期主题活动“我的兔子朋友”/
第四章 中班“宝宝博物馆”建设实录/
第一节 上学期主题活动“帽子秀”/
第二节 下学期主题活动“帽子博物区”/
第五章 大班“宝宝博物馆”建设实录/
第一节 上学期主题活动“去演一场木偶戏”/
第二节 下学期主题活动“我和四季豆一起长”/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