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红色档案 德珩村1941-1949》:
一、小小“纸片”,历史鸿篇 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它叫“德珩村”。至今就是当地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有这么个小村子,因为这是它70多年前的名字。这是山西省长治(上党)地区所属平顺县太行山深处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它实在很普通,70多年过去了,还是不多的几十户人家;它也实在不普通,早在20世纪40年代的第一年,甚至更早一些,它就已成为斯诺所写《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中描写的那类敌后抗战的“红色小山村”。德珩村很小,没产生在全国有影响的英雄和领导人,名气也远不及同时期的一些“红色小山村”。在平顺县政府、县委党史研究室、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的《平顺县县志》《中共平顺县历史大事编年》《平顺近现代史迹》以及《烽火岁月》这些记述平顺光辉历史的书籍中,德珩村被提及的事和人也是很少的。但本书所要说到的618份的红色“纸片子”,却最真实地证明了:和所有的老区人民一样,德珩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1941年至1949年间,这个中共领导下的村级“红色政权”收到了618份来自区、县政府、党委及其所属各有关部门发出的命令、紧急命令、训令、指示、通知、通报、通令等。这些早已发黄、字迹模糊,但仍十分“结实”的“纸片子”,内容涉及太行根据地所属平顺县政府及其下属的第四区公署(区公所,原为平北第三区公署)的党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司法、民政、妇女、体育、卫生、安全、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还包括德珩村及其村民在其中的各项活动。它是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基层民主政权的一个缩影,是千百万普通农民为实现民族解放和追求美好生活所迈出的最坚实的“脚印”,展现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所爆发出来的人民的力量及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它为研究中共1941年至1949年间的宏观历史,提供了系统、珍贵、微观的,也是很有价值的第一手史料,是研究这一时期党史的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微观红色文献”。这样的东西,今天在中国不知道还保存有多少,但每一份所蕴涵的历史价值却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在这里根本见不到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些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也见不到教科书里所记载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惊心动魄,更见不到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丰功伟绩。它所记录的就是德珩村的村民们完成区、县政府所下达的各项指示、命令、通知中布置的所有任务。
这一切都算不上轰轰烈烈,所说所做大都是有关搞好生产,防旱抗涝;交售公粮,义运粮草;缝制军鞋,纺线织布;出工出夫,造枪造弹:站岗放哨,抓捕敌特;随军南下,支前担架;拥军优属,扶困济贫;评先评优,奖励英模等琐碎平常的大事小情。而“纸片子”中所记载的那些村干部参加各种会议,要自带被褥、粮食、菜金、碗筷和柴火以及讨要所欠粮食、柴火的通知等,都是历史的细节,是中国农民的平凡贡献,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大情小事,犹如千千万万微小的“沙粒”,构筑了共和国大厦的根基。
关于党的历史的鸿篇巨著、文献史料,至为权威珍贵;然德珩村的“只言片纸”所具有的生动、鲜活、形象和真实,同样是党和人民宝贵的财富。
笔者有幸在前些年收藏了德珩村的这618份“纸片子”。为了探寻这些“纸片子”的来龙去脉,笔者在2010年10月走访了德珩村。回来之后,笔者在618份“纸片子”中选择了四份,撰写了《小小纸片历史鸿篇,千秋伟业百姓成就——红色小山村的红色“纸片子”》一文,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在文章的开头,笔者曾写了下面这样一段话:“这四张巴掌大的破旧‘纸片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东南太行山区根据地的一个小村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收到的县里、区里等上级政府和部门的通知、指示、命令,等等。从它略微有点潮湿发霉的气味中,你能感受到那逝去的年代;从它发黄发旧的颜色中,你能感受到那一个个活生生的男女老少;从它所说的件件事情中,你能感受到历史是平头百姓创造的、书写的、完成的。后人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