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之谜”。要素投入驱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被认为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由此带来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Paul Krugman和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的激烈争论。本书以翔实的数据、不同的方法和视角系统分析了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为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前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主要研究方法
1.3 结构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生产率理论研究现状
2.2 生产率的分解和决定
2.3 对国内外研究的总结与述评
3 我国地区劳均产出的动态分布及其决定
3.1 引言
3.2 方法和数据
3.3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变
3.4 物质资本与劳均产出
3.5 全要素生产率与劳均产出
3.6 劳均产出的方差分解
3.7 小结
4 地区收入差距的新古典分解
4.1 引言
4.2 模型
4.3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4.4 地区差距的统计分析
4.5 方差分解分析
4.6 小结
5 地区收入差异的非参数分解
5.1 引言
5.2 方法与数据
5.3 分解结果与分析
5.4 劳均产出增长率构成对地区劳均产出水平影响的分布分析
5.5 技术和要素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5.6 小结
6 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参数分解
6.1 引言
6.2 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方法和数据来源
6.3 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的结果分析
6.4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收敛和分布分析
6.5 小结
7 全要素生产率的参数分解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3 数据说明及实证结果分析
7.4 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小结
8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决定
8.1 引言
8.2 模型
8.3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8.4 实证检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8.5 小结
9 开放经济条件下地区劳均产出的决定
9.1 引言
9.2 模型
9.3 变量和数据说明
9.4 实证检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9.5 小结
10 结论和研究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意义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