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中国传统教学不重记问之学,而重开发和启迪人人本有的真实智慧,以帮助学者变化气质、改过迁善为宗旨。《礼记》《师说》《荀子?劝学》正是中国传统教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经典原文采用大字注音,重点字词加以详注,每个段落都附有易解和评议,是为人师者的精选读本,也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日课读本。本书的注释、易解和评议不同流俗,实与古德一脉相承,会心之处,就在字里行间。
重注《礼记·学记》自序
《学记》为《礼记》第十八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和为师的道理,初学者不可不知。其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儒家倡导的王道政治首重教育,教育的宗旨在于变化气质,提高人性,达于至善。故教育应以德行教育为本位。德备而思想正,思想正而智慧生。身强体健、合群团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行动有则、婚丧有礼、人生美满、社会安宁、文化发达,其根源都在德行教育。学是觉路,觉悟天理、人理、物理。教育是助人觉悟,以善道觉悟蒙昧,化导愚顽。自己觉悟叫通达,助人觉悟叫化导。通达是智慧,化人是仁爱。智慧与仁爱兼备则名为圣人。圣人施恩德而泽及于民,谓之王者。
此篇缕析条陈,脉络分明,是中国教育学的精华,无论在何种年代,其原理都有极高价值,再与《大学》一篇相参证,可以树为教育的准绳。开万世之太平,就从这里开始。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释迦如来亦云“无所说法”。因缘生此次主要以曹升先生《礼记选解》为底本,同时参考《礼记正义》而整理成文,实是效颦学步而已,十方仁者哂之。
古宛因缘生愧识
发fā虑lǜ宪xiàn1,求qiú善shàn良liáng,足zú以yǐ闻wèn2,不bù足zú以yǐ动dòng众zhòng3。就jiù贤xián体tǐ远yuǎn4,足zú以yǐ动dòng众zhòng,未wèi足zú以yǐ化huà民mín5。君jūn子zǐ如rú欲yù化huà民mín成chéng俗sú6,其qí必bì由yóu学xué乎hū7!
1.发:启发。○虑:思虑,谋划。○宪:原则。
2.:渺小。○闻:声誉,名声。音wèn。
3.动:感动,触动,影响。
4.就贤:求教于贤者。○体:体念。
5.化民:教化人民达于至善。
6.君子:此处应指读圣贤书的人。○化民成俗:由感化人民存善去恶而成醇和优美之风尚,使得人人都有一个敦厚崇礼的人生。
7.由:自,从。
【易解与评议】此段讲个人修身。
懂得谋划,做事有原则,积极地做一个善良的人,那他应该会小有名声,但还不足以感动大众。能够亲近贤者,求教于贤者,体念远方的人民,有此胸襟气度的人,能够感动群众,但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没法达到改善社会风气这么深远的效果。所以我们这些读圣贤书、有志于做君子的人,假如想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自己的修身学习入手。
学先王先圣之道,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皆有良知,良知是一切知见的种子,然而良知假如不经启沃,就像种子不种植于土中,则不能长苗显现。所以先天之知必须融合后天之知,而后才可生出仁、义、礼、智。何谓后天之知?即历史文献、前言往行也。此是古人的生活经验、行为规范,是智慧的积聚,精神的保留。总而言之,就是指文化,文化是由累代创造、积聚、改革而成的,代代相传,绵延不衰。所以不学古便不能创新,不创新则文化便无法进步。儒家之学,是为了修己安人,化天下于至善至乐。而人性能化于淳朴,则必须通过学习。
《吕氏春秋?先己》云:“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则天下成,治其身则天下治。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身修则名立。”据《贞观政要》载,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
振兴传统教学迫在眉睫
回到经典,深入圣贤教育
中国教育经典“老三篇”
礼记·学记
师 说
荀子·劝学
后 记
《礼记?学记》《师说》《荀子?劝学》为教师必备的中国教育经典“老三篇”。
——南阳师范学院 聂振弢教授
因缘生小友的《学记师说劝学解》,每条注解都有依据,让我们由此回到经典,深入圣贤教育的伟大传统。
——中共中央党校 任登第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