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的轨迹:1978-2014:1978-2014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66965
  • 作      者:
    张保生,常林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张保生    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是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新南威尔士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诉讼法协会会员,国际证据科学协会副主席。

常  林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所长,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会长。

展开
内容介绍

  自2010年《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1978-2008》作为见证中国证据法治建设历程的第1部发展报告(蓝皮书)出版,到2016年《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4》面世,已连续7年形成了一套7卷本系列发展报告,它从证据立法、证据司法和证据科学研究与教育的全景视角,审视中国证据制度的来龙去脉,记录证据司法实践发展历程,梳理证据科学研究成果和证据科学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其现实意义和文献价值逐步显现。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的轨迹:1978-2014》将1978-2008年蓝皮书的综述部分和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各卷蓝皮书的序言结集出版,承蒙法大出版社彭江先生和我们一起提炼概括,中国证据法治36年的前进步伐呈现出如下发展轨迹:反思与重建(1978-2008年)、艰行与拓展(2009年)、蹒跚与探索(2010年)、徘徊与求进(2011年)、转折与顺变(2012年)、图新与展露(2013年)、稳进与改革(2014年)。我们期盼,它能使读者一册在手,速览中国证据法治36年发展历程,聆听它随时代前行的咚咚脚步声。
  证据法是法治的基石,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作为规制事实认定的法律规范,它具有促进事实真相发现和维护重要社会价值的功能。我国证据制度目前还不健全,不仅证据规则本身存在理念缺失、内容重复和逻辑混乱的问题,司法实践中法官、检察官、律师和警察的证据意识也比较淡薄。因此,希望《中国证据法治发展的轨迹:1978-2014》能在促进对我国证据制度和证据科学发展过程的反思方面发挥一些作用。中国司法文明和法治文明的未来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尤其希望《中国证据法治发展的轨迹:1978-2014》能为新一代法律人才的培养贡献微薄力量。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的轨迹:1978-2014》作为《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的一个结晶,是在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平台上结出的果实,它凝聚了证据科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及合作单位许多教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集体编写7卷蓝皮书的共同努力和创造,在此特向他们表达感谢之意(详见后记),同时,也愿意把它作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建院十周年(2006年5月20日至2016年5月20日)的一个献礼。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的轨迹:1978-2014》:
  三、30年证据司法实践综述
  陈光中教授认为,广义的司法制度是指诉讼制度,“凡是诉讼活动的基本原则、规则、程序以及相关制度都是司法制度的范畴”。他把中国的司法制度概括为三大部分:“一是审判制度;二是检察制度;三是侦查制度”。这三大部分或三座“大厦”构成了司法制度的上层建筑。证据制度则构成了司法制度的基础。只有把证据制度基础打牢,司法制度的上层建筑才能稳固。
  (一)人民法院证据制度建设
  人民法院在证据制度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在实现司法公正和推进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它本身也成为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人民法院的证据制度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人民法院证据制度建设起步阶段(1978-1989年)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加强法制的大背景下,证据制度伴随诉讼法的发展开始起步,“证据”一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级法院的工作报告中。如《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1980年)》指出:“要做到实事求是,还要坚持调查研究,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信。”
  在拨乱反正的大背景下,1979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并设证据一章,使证据制度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也设专章对证据作了系统规定。其中,第56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收集和调查证据。”该条虽然规定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在实践中往往让位于客观真实理念下的超职权主义模式。事实上,这种超职权主义模式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法官队伍数量、素质无法回应案件激增的现状。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体上说,在贯彻实施诉讼法的过程中,人民法院逐渐开始强调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1983年)》提出:“认定案件事实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只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定案。无论是证明被告人有罪还是无罪、罪重还是罪轻的证据,都应当认真调查核对,使每一个案件的判决建立在确实可靠的事实基础上面。处理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案件,也要查清事实,核实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1988年)》提出:“我们始终要求各级法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复强调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凡是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不管打着什么旗号,只要证据确凿,就坚决依法制裁。”
  在证据制度建设提上日程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也通过各方面的措施来保障证据制度的建设。首先,通过改革人民法院的机构、加强审判人员队伍建设来保证证据制度的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1983年)》指出:“五年来,各级人民法院调进了一大批干部,充实了审判队伍,初步健全了组织机构,随着国家法制的逐步完备,建立了各项审判制度……初步进行了机构改革,调整和整顿了领导班子。中级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机构改革也正在进行……审判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必要的,但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水平。”其次,以公开审判原则为保障,为证据制度建设进行基础铺垫。《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1983年)》指出:“审判刑事案件,要按照刑法定罪量刑,并且以公开审判为重心,认真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项程序制度。”
  ……

展开
目录

前言

反思与重建:1978-2008年中国证据法治前进的步伐
一、30年证据法治发展综述
二、30年证据立法进展综述
三、30年证据司法实践综述
四、30年司法鉴定制度建设综述

艰行与拓展:2009年中国证据法治前进的步伐
一、证据规则不断完善
二、证据司法举步维艰
三、证据科学研究方兴未艾
四、证据法学研究稳步发展
五、司法鉴定行业管理实现重大突破
六、司法鉴定管理和科学证据的研究成果令人鼓舞
七、法庭科学研究平稳推进

蹒跚与探索:2010年中国证据法治前进的步伐
一、证据规则继续完善
二、证据司法步履蹒跚
三、关于证据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
四、证据法学研究不断深入
五、司法鉴定“一国两制”模式的形成及其影响
六、法庭科学研究进展

徘徊与求进:2011年中国证据法治前进的步伐
一、证据规则继续完善
二、证据司法徘徊不前
三、证据科学研究进展
四、证据法学研究进展
五、司法鉴定学科发展呈分化态势
六、法庭科学研究稳步推进

转折与顺变:2012年中国证据法治前进的步伐
一、证据立法不断完善
二、证据司法缓步前行
三、证据科学研究进展
四、证据法学研究进展
五、诉讼法修改对司法鉴定的影响
六、法庭科学研究整体平淡

图新与展露:2013年中国证据法治前进的步伐
一、证据规则继续完善
二、证据司法转换思路
三、证据科学研究进展
四、证据法学研究进展
五、法庭科学标准化建设进展突出
六、法庭科学研究稳中有进

稳进与改革:2014年中国证据法治前进的步伐
一、证据规则继续完善
二、证据司法墨守成规
三、证据科学研究进展
四、证据法学研究进展
五、进一步深化司法鉴定体制改革
六、法庭科学研究进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