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动态变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73394
  • 作      者:
    周均旭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周均旭,1972年生,湖北襄阳人,华中科技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现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中心教授,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人力资源与劳动就业方面的研究,致力于解决宏观、中观层面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人力资源短缺与结构失衡问题,研究涉及劳动经济、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多个领域。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1项、省厅级课题3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现主持中国一东盟研究项目,参与学校人事改革研究项目及多地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新常态下,中国要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尴尬难局,东部沿海地区摆脱“低端锁定”实现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发挥劳动力优势实现经济赶超,关键在于解决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匹配矛盾。
  《中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动态变化》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微观的基本架构,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描述了中国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不均衡的劳动力“地理上的二元分布”原因,通过定性研究、实地调研分析了当前区际产业转移中劳动力的动态变化状况,提出扭转劳动力转移模式、克服劳动力外流与产业内迁矛盾的政策建议。
  《中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动态变化》适合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以及劳动经济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动态变化》:
  二、产业区域分工理论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认为任何区域都有一定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同样适用于不同国家之间。绝对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生产条件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从而形成国际分工的基础。如果各国都按照绝对优势分工和交换,那么资本、资源及劳动力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利用,整个区域生产率将获得大幅提升,区域的整体利益也会增加。但绝对利益理论将那些天生缺乏绝对优势的区域排斥到了国际分工之外。
  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著名的“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即使是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也不必要生产所有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最大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交换没有生产的产品:相反,即使是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也可以选择生产劣势最小的产品,加入到国际分工行列:最终所有的国家都能够从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比较成本理论解决了绝对成本理论无法回答的劣势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问题,发展了区域分工理论,但它和绝对利益理论一样仍然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假定前提,而这种假定并不符合现实。
  赫克歇尔与俄林提出国际分工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要素的供给价格及适合的产品生产活动方面不同,因此在国际分工中,各国应该生产适合本国要素禀赋的产品,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本国优势要素的产业。如果假定生产要素流动存在障碍,并且不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那么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或区域分工产生的基本原因,利用自身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就能处于有利地位。国际贸易、区际贸易及要素的自由流动,会造成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的趋同,那么具有交通运输优势的区域能够吸引到更多资本和劳动力,也利于形成集散市场,就应当主要生产需要规模经济并且难以运输的产品;而那些不具有交通运输优势的区域,就应当生产易于运输并不需要大规模生产的产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对前面两种区域分工理论进行了补充,但是它也存在忽视不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及不同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也没有考虑需求因素、政府对贸易的干预等因素(张娟,2006)。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最先是针对国际分工与贸易提出来的,分析了国家和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生产效率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与优势,通过按区域空间开展分工实现优势互补,获得整体和个体效益的提升。而缪尔达尔(1957)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则分析了产业区域分工后形成差距的循环累积发展趋势,他认为,社会经济各因素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存在着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因此,对于区域产业分工与发展,在市场的作用之下,发达区域的竞争优势会越积越多,相反,欠发达区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将不断地累积,两者之间的差距会趋向于逐渐扩大而不是缩小。
  三、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国际产业转移领域。最早是1932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一文中针对当时日本纺织工业提出的基于后进国家的“雁行理论”。雁行理论指出,先行国与后进国家之间存在一种梯度的产业传递和吸纳的动态过程,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应遵循“进口一国内生产(进口替代)一出口”的产业循环和连锁型变化机制,逐渐发展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赤松要的雁行理论形象地说明了后发国家的产业转移和发展的一般路径:首先是通过承接高梯度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的工业化,然后可以将其转移到更低梯度的国家。
  1978年,在日本开始向其他国家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小岛清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拓展了赤松要的雁行理论。他主张,以对外直接投资为形式的产业转移应当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状况,从本国正在或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开始,选择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产业依次展开。小岛清描绘了产业转移的轨迹及由此形成的先后继起的产业发展形态,对技术差距的关注也触及梯度转移的实质,再一次将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马子红,2009)。
  赤松要和小岛清两位日本学者,都是从本国的角度来研究后发工业国的国际产业转移,而美国学者弗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说”则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出发,以工业发达国家为主体,推导出产品“生产一出口一进口”的发展路径,对产业转移现象进行了解释。他将产品按照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并认为不同阶段产品的特性也不同:处于创新阶段的新产品通常属予技术密集型产品,在进入发展阶段之后则转化为资本密集型,再到成熟期之后又进一步演变为熟练劳动密集型,步入衰退阶段最终会沦落成一般劳动密集型;与此对应,不同阶段的产品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应当顺应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产业转移。
  ……
展开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书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四节 本书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转移理论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理论

第二章 中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的动态变化历程
第一节 中国产业转移的历程与趋势
第二节 中国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第三章 中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一)
——基于全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二)
——基于区际劳动力结构差异的实证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研究拓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际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动态变化跟踪研究(一)
——基于中部地区的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变化与特点
第三节 中部地区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状况
第四节 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际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动态变化跟踪研究(=)
——武汉城市圈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变化趋势
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情况与成就
第四节 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矛盾分析
第五节 政策建议

第七章 区际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动态变化跟踪研究(三)
——大别山试验区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
第二节 大别山试验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成效
第三节 大别山试验区劳动力转移情况
第四节 大别山试验区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的矛盾分析
第五节 政策建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