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及其意义
(二)切入点与术语
二、研究现状
(一)综述
(二)创新
三、研究进路
(一)思路
(二)方法
第一章繁简的选择偏好:中国古代的立法
理性
一、简约之初:一般性观念
二、简约之始:为何是简约
(一)刑起于兵:简约之法的原初形态
(二)世故人情:农耕时代的需求愿望
(三)意识形态:礼治社会的终极追求
三、简约之法:如何化繁为简
(一)表达与传播简约的媒介
(二)模糊与确定之间的博弈
(三)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调和
四、简约之后:如何以简驭繁
(一)一体与多元的规则设计
(二)不需要法律的秩序安排
(三)人与法的相互作用配置
第二章繁简的初步试验:唐宋之前
一、法深源于秦:秦法的深刻面相
(一)苛法的形式
(二)苛法的原因
(三)苛法的基础
二、约法与深法:两汉立法的摇摆
(一)汉承秦制:汉法深刻之始
(二)约法三章:法深防范之源
(三)走向深刻:简约改革之后
三、专家政治:秦汉法深的本质
四、魏晋转变:立法的技术革新
(一)魏律:技术当先
(二)晋律:宽简周备
第三章繁简的辩证逻辑:唐宋之际
一、唐前期的律令国家:善治不必法深
(一)古今之平:唐前期的立法预设
(二)疏而不漏:作为典范的唐代律
(三)变化多样:唐前期的立法频率
二、唐后期的法制变化:法深必不善治
(一)叠加或内卷:唐后期的法深之弊
(二)恢恢与察察:法深与善治的逻辑
三、宋代法深的历史境域:祖宗之法
(一)懂法最多:法深之源
(二)敕例并行:法深之显
(三)统类合编:法深之解
(四)任法任人:法深之本
四、唐宋变革与法制繁简
(一)政治经济与繁简之外因
(二)扩张性格与繁简之内因
第四章繁简的调适变通:唐宋之后
一、格例与元代法之繁简
二、例与明清法律之繁简
(一)明刑弼教:简约的修辞
(二)法外用例:繁简的互动
(三)万世不变:简约的基调
(四)条例则例:繁简的新途
三、例的尚繁与律的尚简
结论:中国古代立法的不为与不能
一、何谓不为与不能
二、如何不为与不能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赵晓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这本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出版的作品,是我近10年间阅读过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有文化反省精神和学术洞察力的著作之一。本书抓住了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的一个要害问题——立法的苛宽(繁简)与政治良窳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此进行了纵向立体全方位的历史反省,作出了一些很有说服力的判断。
——范忠信(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