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ATM全生命周期管理:新常态下的理论与实践》:
(二)ATM发展受金融脱媒等影响有限
21世纪以来,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民营和境外资本的不断引入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一道成为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两大挑战。金融脱媒主要意指随着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健全,企业和个人客户在金融服务上呈现一种“去银行化”的趋势,如企业抛开银行的媒介,经上市直接向社会融资,又如客户运用余额宝,实现了活期存款可比肩定期存款的量化收益。利率市场化主要意指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利率定价逐步失去主导性,转而由市场决定利率的价格,进而缩减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影响甚至减少商业银行的收益。事实上,这两大挑战目前已经对商业银行构成较大的威胁,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逐步缩小,一些闲散资金“出逃”至余额宝等新兴网络金融产品旗下。但即便如此,广大客户对ATM的使用热情依然高涨,主要商业银行的ATM交易量和交易额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即便利差进一步收窄、民营银行遍地开花、网络金融一呼百应,客户还是离不开ATM等24小时物理媒介的支持,这仍取决于主流客户的交易习惯。可以预见,未来的民营银行、网络银行也将布设属于自己的ATM,或者以银行卡为媒介加入银行卡组织和ATM网络,甚至创建新的行业标准,如“手机二维码+客户指纹”验证取款等新形式,方便更多客户的选择和使用。
(三)ATM发展易受到货币电子化制约
如果ATM的发展连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两大挑战都难以遭受本质影响,那么,是不是ATM的未来发展就一帆风顺呢?事实上,“一物降一物”,同样来自“第三次浪潮”,同样成为国家信用的象征,电子货币则可能成为制约ATM发展的巨大挑战,甚至可以发展到“ATM脱媒”的尴尬境地。本节的电子货币并非虚拟货币,意指国家法定发行的、电子化的货币,而非此前缺乏发行国家信用和国际组织承认的“比特币”、“Q币”等各类虚拟货币。事实上,在“第三次浪潮”中类似的新生事物已经成功颠覆了传统。例如,在邮政领域,产生于信息化时代的虚拟邮票或邮资已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纸质邮票,使一些发达国家的邮票逐步退出了流通流域,转向收藏领域;同时,产生于信息时代的E-mail也逐步替代了纸质和手写书信,“鸿雁传书”俨然已成过往云烟。试想,如果一个主权国家在二维码等信息介质、智能手机等识别装置普及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实现货币的无纸化,直接采取电子货币进行几乎所有的日常交易。目前,手机支付宝的“当面付”就具备类似功能,完全脱离了银行卡的介质,堪称“出境游神器”。当大陆游客在韩国、中国香港及台湾旅游时,收银员用扫码枪扫描完需要结算的商品后,用户直接打开手机上的支付宝钱包“当面付”条码付款功能,向收银员出示手机,后者只需要再通过扫码枪扫描手机上的条码,即可完成支付,结算金额会以当天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直接从支付宝账户中进行扣除。当然,这一情境需要完善的技术体系、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支撑,还需要广大客户转变思想观念,习惯货币电子化的形式。也许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货币电子化并不现实,至少短期内还难以实现,我们姑且称为这是未来发达社会的一种可能的形态,而且可能结合“虹膜识别”等生物技术:没有ATM,没有银行卡,没有无介质存款,也没有实物现金,想要交易?——完全可以,“刷脸”就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