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不屈,忠贞报国
屈原
宁死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字原,又自称正则,字灵均,家住今湖北秭归县。约公元前340年出生在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20多岁时,在楚怀王身边担任左徒高级文官职务,从此为自己祖国的兴亡奔走忙碌。他在国内积极推行政治改革,对外主张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因遭到佞官迫害,几上几下,几番被贬被流放,在楚国城池被秦国攻破的公元前278年端午那天,屈原在湖南汨罗江沉江殉国。魂伴亡国,忠贞不屈。
一?鞠躬尽瘁,一心只为楚国能够强大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是七雄并存的时代。渐渐的,七国中的燕、赵、韩、魏等国因为国家内部改革的不顺利或者不彻底,使得国力日渐衰微。只有秦、楚、齐不断发展,形成三足鼎立,势均力敌。三国之中的秦国,因为成功实行了商鞅变法,国家强盛,实力雄厚,已经构成对其他六国的严重威胁。此时,秦国也早有野心想吞并其他六国,完成统一霸业。屈原所生活的楚国虽然疆域辽阔,主镇南方,人口多,军备强,但尽管如此,也不可能是强大秦国的敌手。生长在楚国的屈原,一生对于自己的山河国土,有着深深的热爱与眷恋。故乡的鱼米把他养大,正是那种依山环水、林木茂盛、绝壁奇石的如画山水,渐渐培养起屈原强烈的爱家爱国的精神。在楚怀王身边担任左徒时,屈原深得楚怀王的赏识与信任。他年纪轻官位高,又出身富贵,按照常理,他满腹诗书,风流倜傥,完全可以养尊处优,不愁衣食地过他的富足日子,完全可以潇潇洒洒、安安稳稳地度过他平静的一生。然而未到而立之年,他却已经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楚国的前途,无时无刻不在记挂着百姓的安危。他不像纵横家那样的朝三暮四,也不像某些阴谋家那样的朝秦暮楚。在他心里满怀着的是改变国家命运,不受外来侵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远大政治抱负。所以,他积极主张与东方的齐国联起手来,共同抵御秦国。因此,在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接受楚怀王的委派,屈原出使齐国,非常顺利地订立了齐楚联盟,暂时可以制约住秦国,为楚国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屈原紧紧把握住了这个难得的时机,在自己的国家内部,积极推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主张选拔贤才能人来治理国家,积极颁布推行各项政策与法令。一个年轻人,他的这些政治主张很成熟并很有远见,尤其特别符合楚国百姓的利益,他的作为促进了楚国的日益强大和发展。楚国能有这样的人为它的强大在奔忙,又是多么难得,多么可贵!但因此也必然伤及楚国一些封建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嫉恨与敌对。当时,楚怀王叫屈原草拟国家法令,刚刚写好还没有来得及修改,上官大夫靳尚就硬抢着要看,遭到了屈原的拒绝。他因此恼羞成怒,就跑到了楚怀王的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是大王您叫屈原草写宪令,全朝上下没有哪个不知道,可是,每公布一条法令,屈原总是自夸是他的功劳,还说:‘除了我,是谁也写不出来的。’他这么说,根本就是不把大王您放在眼里。”不停地故意挑拨,不停地用谗言来诽谤屈原。目光短浅,耳软心活的楚怀王在不断被激发出来的盛怒之下,最终还是听信了靳尚的谗言,渐渐产生继而不断增加了对屈原的不满。加之还有从秦国派来的最臭名昭著的连横派人物张仪,连进谗言。要知道,他来楚国的目的,就是要在楚怀王面前进行恶毒的挑拨,就是要挑起楚国的内乱,让秦国能够乘机吞并楚国。秦国小人与楚国佞官沆瀣一气,通过有蓄谋的离间,让楚王更进一步疏远了屈原。屈原带领群臣正在进行中的国家改革,也因为楚王的不支持,被迫半途而废。屈原因此被贬,远离了楚王。失去了屈原,楚怀王被秦国小人张仪几番愚弄,不但没能得到一寸土地,还彻底失去了与齐国的联盟。楚国因此被卷入了各国之间相夺相并的连绵不断的战争硝烟之中。为奸臣所害,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管理宗族谱牒,管理祭祀和管理教育王族三姓(昭、屈、景)的子弟。屈原并没有因为自己被贬,就失去振兴祖国的信心。他再一次把复兴楚国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这些青年贵族弟子们的身上,十分尽心地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尤其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但是,这些青年贵族们在日后的所作所为,或失节或失志,完全辜负了屈原的谆谆教诲,让他大失所望。纵观历史,几乎每一朝每一代都有智慧超群、刚正不阿的清官涌现,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用,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不可小觑。可悲的是,大多数的清官却都遭到当时统治阶级和社会旧势力的残酷迫害,使他们本来可以,也应该完成的丰功伟业毁于一旦。甚至于连他们本人,也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屈原也不能幸免,当年他开始参政的时期,正是他的祖国不断受到侵犯威胁,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的时期,偏偏遇到了嫉贤妒能的当权大臣靳尚和令尹子兰;遇到了那个爱他不成反生嫉恨的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遇到了心怀叵测的阴谋小人张仪;遇到了利令智昏、不明是非的楚怀王。面对如此众多的绊脚石、拦路虎,他奋力抵抗,已经拼得筋疲力尽,又怎么可能有机会,让他的远大抱负得以实现呢?
二?以身殉国,成为忠心爱国的典范
屈原发奋振兴祖国的政治抱负,遭到了腐败的当局残酷打压,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遭到冷遇。楚国的情势也随着急转直下,怀着一颗忠心的屈原,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曾经这样劝说楚怀王:“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狠毒奸诈,千万相信不得。”然而昏庸的楚怀王怎么可能听得进他逆耳的忠言?此后,楚怀王由于不断听信奸佞谗言,结果丧师辱国,做了俘虏客死秦国,落得个凄凉悲惨的下场。
公元前的278年的春天,秦国军队攻陷了楚国的京都,大肆烧杀抢掠,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楚国灭亡时,攻破郢都的秦国大将白起,分析了楚国灭亡的原因:“楚王自傲国大,不树国家正气,大臣们只会谄媚奉迎,嫉贤妒能,良臣惨遭迫害,百姓心离,城池失修,这就是楚国灭亡的原因啊。”屈原想到自己不能为拯救危亡的祖国出力,心里已经是无比痛苦,更是无法承受楚国灭亡这样沉重的打击。他无比悲愤地写下了绝命诗《怀沙》:“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在这一年的端午,在长沙附近的汨罗江他沉江自尽。他要让自己的魂魄永远伴随守护自己的亡国,终年62岁。屈原的一生,虽然始终是郁郁不得志,却仍然顽强地与封建贵族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不管处境有多么艰辛,也一刻都不放弃他的政治主张。他不顾惜个人的一切,心里总是牵挂着祖国的安危;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国家强大,他做了他所能够做到的一切努力,改革内政,选能荐贤,严明法纪,外联抗秦……
为了楚国的国土、人民,屈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无怨。中国人民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屈原,为了纪念他,每年端午节要吃粽子,要划龙舟,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插上艾子和菖蒲草。这个习惯至今已经沿袭两千年。据说:因为屈原是被奸臣所陷害,艾子和菖蒲可以避邪。插上这些东西不仅是对屈原的一种深切怀念,更是一种避邪驱恶的象征。划龙舟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往江里扔投粽子,是不要让鱼啃吃屈原的尸骨。为了纪念这位楚国的爱国者,人民想出了种种的纪念方式,纪念时间长达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这表示了人民对于屈原高尚道德情操的认可,表示了人民对于这位爱国者的崇拜与热爱,表示了人民对于屈原民族气节的肯定。可见,屈原在我们华夏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
三?爱国情怀,与祖国热土同存在
屈原用他的一生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奋斗不息,同时还用他的不朽诗歌来颂扬他的祖国,颂扬楚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敌精神。他在他的诗歌《国殇》里这样写道:“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可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满怀深情地歌颂祖国人民勇敢作战、壮烈牺牲的英雄气概。他的诗歌是战斗的号角,是英雄的颂歌!为了楚国,战士们虽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他们的魂魄是英雄的魂魄,他们的献身精神可以与天地同存。屈原用朴素的感情来歌颂士兵,歌颂战士,说明他的心始终与楚国人民紧密相连。《国殇》因此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
我们永远纪念屈原,因为他是宁死也要热爱自己祖国的光辉典范,是爱国的榜样。
霍去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在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公元前123年,他担任汉武帝的侍从武官,同年被任命骠姚校尉。他第一次出击匈奴,取得全胜而归,被封为1600户冠军侯。公元前121年,他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公元前119年他被汉武帝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与他舅舅卫青身份等同。公元前117年,不幸因病去世,年仅24岁。
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年轻的霍去病,勇猛善战,战功赫赫。为了表彰霍去病,汉武帝刘彻给予自己心爱的大将特别的厚待,特命人在首都长安城最好的位置给霍去病精心建造高宅大院,级别与王府不相上下。这种特别的嘉奖,在历史上,历代帝王对臣下的奖赏之中是很少有过的。
霍去病没有因此而得意,他十分坦诚地婉谢汉武帝,他说:“外来的匈奴侵略者还没有清除干净,国家的安全还没有得到保证,百姓的生活还没有真正的安定下来,这个时候,我怎么能只考虑我的家宅问题,只享受我自家的安乐呢?”
年纪尚轻,做了高官,却一刻不曾忘乎所以。霍去病不贪恋荣华富贵、不贪求享乐安逸。虽然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没有居功自傲,没有恃骄狂妄。霍去病具备如此高尚的品德,追根溯源,就不能不走进他短暂的24年人生轨迹,让世代人民都能了解他的成长与成功。一个人之所以高尚,生活之中自有其显得不平凡的地方,能够成为楷模,必然在于他的奋斗,在于他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二刻苦练功,少年立志
霍去病生活在汉武帝刘彻对匈奴进行大规模讨伐战争的年代。他的亲生母亲是侯府的婢女,地位本来是很低下的,但就在他出生后的不久,他的亲姨被选进宫,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封了夫人。霍去病因此成了与皇室有近亲关系的人,他的地位也就随着提高,为此,他的人生得以改写。
霍去病从幼年起,唯独喜爱读兵书,喜好骑马射箭,无论冬寒夏暑,不管风霜雨雪,每天汗透衣衫从不间断地苦练杀敌本领。每次看到舅舅卫青大将军带兵出征或是立功回朝的威武场面,都深受影响与震动。从此他立下志愿,要投身到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去建功立业,也要像舅舅一样去为国家解除危难。正是因为这样,他人小志向大,刻苦习文练武,文武才能被汉武帝赏识并重用。18那一年,霍去病做了皇帝的侍从武官。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西汉初期,匈奴仍处在封建奴隶制阶段,比起中原,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还很落后。但他们凭借着骑兵的强势,不断从蒙古草原向南进犯,不断侵扰汉朝边民的正常生活,肆意抓走边民去给他们充当奴隶。他们还烧毁大量的房屋,抢走大批牲畜,简直无恶不作,多年以来一直是西汉王朝的最大祸患。为了平乱安邦,北逐匈奴,汉武帝对匈奴的侵犯进行了多达15次的反击战争。
这其中主要的三次战役,都是以年轻小将霍去病为主力获得胜利的。公元前123年,已经是皇帝侍从武官的霍去病,听到了塞外匈奴又来进犯的消息,主动请求,希望能随舅舅一起出征抗敌。汉武帝很支持他,特意选出800精骑兵让他带领,授予他“骠姚校尉”官号。虽然这次战役整体打得并不顺利,但霍去病却是战功过人,因为他很灵巧地运用了放过头尾打中间的战术,趁敌人疏忽的机会,他出其不意,用最快速度猛攻匈奴的大本营。面对这么多突如其来的汉骑精兵,神兵天降,敌人一下就吓蒙了,四散溃逃,不战自败。平生第一次,霍去病临阵杀敌,又是自主作战,共杀死敌人2028人,杀死匈奴的相国、当户等官员。霍去病运用谋略兵法,首战告捷,汉武帝十分高兴,以1600户封为冠军侯。
三谋略统兵,连战连捷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1万精兵,西出秦陇,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到匈奴境内与他们作战。霍去病无条件地接受了命令,带领他的军队日夜兼程,不辞辛苦,从陇西出塞,急行军,越过乌戾山,非常迅速地攻破了匈奴速濮部。策马涉过狐奴河,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荡平了匈奴的5个部落。随后,霍去病根据实际战况,作了细致的分析以后,非常灵活地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长驱千里,乘胜出击。最为突出的是皋兰山大战。经过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的汉军壮士们,来不及休整就与敌人相遇。主将霍去病身先士卒,并指挥部下奋起拼杀,与敌人展开了短兵肉搏。汉军将士个个英勇,以一当十,杀得敌人丢盔弃甲。这次战役,除掉匈奴的卢胡王和折兰王,生擒浑邪王的儿子和相国等人,歼灭匈奴的主力8900多人。霍去病以他的睿智果敢,指挥他的精兵强将,获得了河西战役中第一次战斗的全面胜利。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调集精骑兵10万,步兵数10万,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自率领精兵15万,分东西两路,仍以霍去病的一路为作战的主力,深入漠北地区,讨伐匈奴。霍去病攻击目标是狼居胥山的匈奴主力。他率领着他的精骑部队,不辞辛苦,长驱直入,往北深追匈奴近两千里,四处寻找敌军的主力,没想到狡猾的匈奴早已经闻风向西转移。情势有变化,他毅然果断地向狼居胥山的匈奴左贤王发起了猛攻,消灭敌军骑兵7万多人,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还有匈奴的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致使匈奴的左部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役打得干净漂亮,霍去病以自己的赫赫战功顺利进位大司马骠骑将军,地位等同于他的舅舅卫青。那一年,他只有22岁。
从这些冗长残酷的战役中,西汉王朝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匈奴把单于王庭迁居到了蒙古沙漠以北,汉朝军队最远进军到了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并夺得河西走廊,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为西汉王朝统治西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果敢机智,接收降俘
战场上的霍去病有勇有谋,接收降俘,同样也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过人的胆魄。
长期与汉王朝对抗,却连吃败仗,促使匈奴高层内部矛盾重重,并在不断激化,匈奴最高统治者伊稚斜单于认为河西地区的浑邪王与休屠王实在无能,损兵折将有损国威,有伤士气,就想要杀掉他们,以示惩戒。逼于无奈的浑、休二王,决定在公元前121年秋,投降汉朝。汉武帝当然要委派他最为信任的霍去病前去接受匈奴二王的投降。匈奴向来阴险狡诈,情况极为复杂多变,处处潜伏着危机,整个受降的过程也许就是个圈套,随时都有被暗害的可能。把这样一个异常艰巨而又十分危险的任务交给一个年仅20岁的青年军官,风险可想而知。霍去病毅然接受,因为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果然,霍去病还尚未到达,休屠王已然反悔,浑邪王只得率兵杀了他,接管了他的军队。等霍去病到达,浑邪王下属也在趁机煽动,企图引起骚乱。情势非常紧急,霍去病临危不慌,单枪匹马闯入浑邪王军帐,镇定从容地与浑邪王进行谈判;镇定从容地部署指挥浑邪王把想逃走的8000人全部杀掉。稳住局势之后,他派兵护送浑邪王先行长安去见汉皇,而他亲自押解4万匈奴的降俘慢慢返回长安。正是霍去病的机智勇敢,正是他的临危不惧,才使得这次的受降圆满成功。年少老成的霍去病,堪当大任。
一代英豪霍去病,智勇双全,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在匆匆的有生之年,为西汉王朝的安定,人民的安居,作出了他的贡献。同时,他又是个善于用兵的军事指挥家,他不断地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通读古代兵书却又并不拘泥于古代兵法,他曾数次孤军深入到漠北数千里,胆大心细,随机应变,不断改变劣势,转败为胜,不论条件多么艰辛,均能克敌制胜,用他年轻的生命写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霍去病和卫青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将,深得两千年来人们长久的怀念与崇敬!
冼夫人
岭南圣母,民族精英
冼夫人,又称冼太夫人、“岭南圣母”,生于公元512年。她是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历经梁、陈、隋三代,一生坚持民族团结,促进汉俚民族融合,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坚决革除社会陋习,推动俚人社会文明进步,为岭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一成长于南北朝混乱时期
冼夫人的出生地高凉郡,属于古代的岭南地区。冼夫人是少数民族俚人。俚人在秦代又被称为“百越”或“南越”,也被贬称为“百越夷蛮”。
秦代时,俚人生活以捕猎农耕为主,居所或住深山茅屋,或居悬崖山洞。虽然俚人极为落后,但重信守诺,倔强好勇,不畏生死。秦始皇发兵50万攻伐,本拟一举征服,但“越人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并伺机“夜攻秦人”。秦始皇所派50万汉人不能征服俚人,就地散居,于是形成汉人、俚人之分。在众多的俚人各部落之中,广东高凉地区的冼氏是俚人中的一个大部族,“世为南越首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冼氏家族势力更为强大,拥有“部落十余万家”。
就在冼氏家族处于鼎盛的时代,巾帼英雄冼夫人诞生了。
公元512年,冼夫人出生于广东高凉郡(今广东茂名市境内)。当时,由于南北朝战乱不休,包括冼氏家族在内的岭南俚族,“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村,各有长帅,恃在山险,不用王法”,也就是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
冼夫人出生后取名为冼英,又名冼百合。她继承了俚族勇敢不屈的精神,自幼便追随父兄,经历过数次部族之间的械斗,颇有男儿气概。年龄稍长,更得异人传授武艺及韬略,不但能够挽弓执刀与敌人拼斗,而且深谙行军布阵之法。同时,冼英“善读春秋”,愿意接受儒家文化思想,与其他俚人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冼英早年丧父,哥哥冼挺继承父志,成为冼氏大宗族的首领,在俚人中享有很高声誉的冼英,辅助哥哥统帅俚族。
但是,由于冼英接受了更多的汉族儒家文化,在如何统领俚族的问题上,冼英与哥哥冼挺发生了重大分歧。冼挺是“恃其富强,侵掠旁郡”,总是挑起纠纷,以致俚族与汉族之间、俚族各个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大规模械斗。冼英“每劝亲族为善”,并对冼挺的好勇斗狠“多所劝谏”。冼挺固执己见,渐渐失去俚人的拥护。冼英“信义结于本乡”,“怨隙止息”,不但获得了原有的十余万家部落俚人的拥护,甚至连海南儋耳诸部落民族也
望风归附,“归附者千余洞”。这样,冼英成为实际的俚族部落首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