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善行无疆
雷锋
大爱的胸怀,民族的脊梁
雷锋(1940—1962),原名雷正兴,湖南长沙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被一根木杆砸昏,经抢救无效身亡。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一苦孩子成长为解放军战士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堂村,父母是贫苦农民。雷锋3岁那年冬天,地主唐四滚子闯进雷家,逼着重病卧床的爷爷年前还清租债,爷爷在年关时节被逼死。父亲雷明亮,曾遭到国民党逃兵和日军毒打,内伤成疾,1945年春节死去。当童工的哥哥因肺病去世,小弟弟被饿死。母亲受尽地主欺压和凌辱,雷锋7岁那年,母亲悬梁自尽。雷锋从此成了孤儿,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艰难地活了下来。
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解放了。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同年夏天,雷锋背起书包上学了!1954年,雷锋成了少先队员。1956年,雷锋高小毕业后,乡政府留他当了通信员,不久,组织上调他到中共望城县委当公务员。1957年2月,雷锋加入了共青团。1958年春天,望城县团委号召全县青少年捐献一台拖拉机,雷锋捐款20元,成为全县青少年中的“捐款大户”,县委决定派他学开拖拉机。雷锋离开县委,成为团山湖农场一名拖拉机手。不久报名到鞍钢当炼钢工人,被分配到化工总厂洗煤车间,成了一名推土机手。1959年8月,雷锋又报名到条件更为艰苦的矿山焦化厂工作,1960年1月,雷锋光荣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二干一行爱一行
雷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自觉服从革命需要,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闪光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贡献。
他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想成为一名炼钢工人,领导考虑他开过拖拉机,就把他分配到鞍钢的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去开推土机。他不理解,车间主任就开导他,讲洗煤、炼焦、炼钢的关系,他懂得了不把煤炼成焦,不把煤气送到炼钢厂,就炼不成钢。他愉快地当起了推土机手,从徒工学起,拿徒工工资。他不怕天寒地冻,每天在露天煤场驾驶着推土机,把从列车上卸下的煤推成堆。他为了多干一些活,一次不小心把煤场的小铁道撞坏了,师傅批评了他,他用休息时间又把小铁道修好了。他学徒三个月,就成了熟练的推土机手。雷锋个子矮,而推土机又高又大,他坐着开车,看不见推土铲;站着开车,又直不起腰。所以,他只得猫着腰开车,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但他从不叫苦,从不喊累。
一天下了夜班,他在调度室里看书,突然下起雨来。调度员说:“糟糕,工地上还放着七千多袋水泥呢!”雷锋马上跑去叫醒段长;又跑回宿舍喊醒大家,他抱起自己的被褥跑到工地,把被褥蒙在水泥上,他又脱掉外衣盖在水泥上。经过大家的奋力抢救,几千袋水泥保住了。
雷锋就是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劳动之中,几乎月月超额完成任务。一年多时间里,他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十八次被评为标兵,五次被评为红旗手……
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他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连在一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贡献。
三服务人民、助人为乐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这是雷锋的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毕生的追求。他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一次,雷锋出差去安东,在抚顺至沈阳的火车上,他看到旅客很多,列车员忙不过来,他就把座位让给一位老人,自己动手干起活来。他帮着擦地板,擦车窗玻璃,把小桌子收拾干净,熟练得像个列车员。他给旅客倒水,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妇女抱孩子,帮下车的旅客拿行李。没活干的时候,他给旅客念报纸……
到沈阳车站换车时,在检票口,他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个中年妇女,她没有车票,还急着要上车。雷锋一问才知道,原来那位大嫂从山东老家到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都丢了。雷锋领着大嫂到售票处,掏钱给她买了一张车票。大嫂问他的名字和单位叫什么,他笑道:“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大嫂非常感动。
从安东回来,雷锋又在沈阳换车。他背着背包,在过地下通道时,看见一位老大娘,拄着棍子,背了个大包袱,吃力地走着。他问老大娘去哪里,老大娘气喘吁吁地说,要到抚顺去看儿子。因为同路,雷锋把老人的包袱接过来,扶着老人说:“我送您到抚顺。”上车后,他给老人找了座位,并掏出刚买的面包给老人。老人不知道儿子住在哪儿,她掏出一封信给雷锋看,雷锋也不知道信上的地址在哪儿,但他告诉老人,一定帮她找到儿子。到了抚顺,她背着老人的包袱,扶着老人,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老人的儿子。
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很多很多,他是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好事。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雷锋做到了。他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
四锐意进取、自强不息
雷锋脚踏实地地干事,勇于探索和创新,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懈怠,具有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1960年1月8日,雷锋光荣入伍,成为保卫祖国的一名军人。他在日记本的首页贴上黄继光的照片,写下了入伍后的第一篇日记:
这天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入伍的这一天,我并提出如下保证:
一、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
二、加强政治学习,多看报纸和政治书籍,按时参加部队各种会议和学习,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密切靠近组织,及时向组织反映各种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三、尊敬领导,团结同志,互帮互爱互学习。
四、严格遵守部队一切纪律,做到虚心向老战士学习,刻苦钻研,加强军事学习,随时准备打击敌人。
五、克服一切困难,发扬长辈优良的革命传统。我要坚决做到头可断,血可流,在敌人面前决不屈服、投降。我一定要向董存瑞、黄继光、安业民等英雄的战士学习。
六、我要努力学习政治、军事、文化,我要好好地锻炼身体,我一定要在部队争取立功当英雄,我一定要做一个毛泽东时代的好战士,我要把我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以上六条是我努力的方向和我的奋斗目标……
新兵入伍的头几天,进行手榴弹投掷练习。老战士一投,手榴弹飞出老远。雷锋使尽全身力气,也投不到25米。晚上,战士们都睡了,他却在偷偷练习。早上,别人没起来,他早已起床练习投掷了。胳膊都练肿了,一动就痛,他仍坚持练习。战友们劝他休息,他就是不肯,认为胳膊肿一点算什么。
新兵训练结束后,雷锋被分配到运输连当汽车兵。新的汽车兵开始汽车理论学习时,雷锋被抽调到演出队排练节目,一个多月后他回到运输连,别人的理论学习要结束了,即将学习驾驶技术。雷锋非常着急,他抓紧时间学习汽车理论,经常爬到车上、钻到车下,对照实物复习。当时教练车少,一时还轮不到雷锋上车学习驾驶。雷锋和战友小韩商议做个汽车教练台模型,在教员的帮助下,画出教练台设计图,他们找来一些木料和其他废旧物品,做成了一个教练台。油门、离合、挂挡、方向盘等俱全,坐在上面模拟汽车驾驶,就像驾驶真的汽车一样。由于雷锋认真学习和钻研,把落下的课程赶上了,他还当了技术学习小组长,很快成为一个技术比较全面的汽车兵,能够为工地运送建筑材料了。
雷锋作为汽车兵,工作任务繁重,但他抓紧零碎时间读书学习,挎包里装着书,有空就读书。晚上熄灯以后,他就到厨房、车场工具棚等处学习,常常学到大半夜。
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雷锋入伍后,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他每月的津贴,除了交团费、买肥皂和买书外,余下的钱都存入储蓄所。他的袜子补了又补,脸盆和刷牙缸已用了多年,瓷都掉了,也不舍得买新的。一件夹衣,穿了多年,洗了又洗,补了又补。部队发放夏装,每人两套单军装、两套衬衣、两双胶鞋。当司务长把这些东西发给雷锋时,他只领一套军装、一件衬衣和一双胶鞋。
雷锋不浪费一点东西。他有一个木箱子,里面装着螺丝钉、螺丝帽、铁丝,零件、破手套、牙膏皮等东西,他把这只木箱叫作“聚宝箱”。修车时缺了个螺丝、螺帽,他就翻“聚宝箱”,能用的就用。破手套当作擦车布,至于牙膏皮、铁丝条等废铜烂铁,他就卖给收破烂的,然后把钱交给公家。
雷锋对自己很抠,而对别人却很慷慨。1960年,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也成立了。雷锋看到群众敲锣打鼓,欢庆公社成立,心里充满喜悦,他考虑为公社做点什么。于是,他跑到储蓄所,把自己积攒的200元钱全部取出来,跑到和平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捐款,办公室人员对雷锋的一片热心非常感动,但就是不肯收下钱。在雷锋的一再要求下,公社的同志答应收下100元钱。
事隔不久,辽阳地区遭受特大洪灾,当地群众全都投入抗洪抢险斗争,党中央派飞机给灾区送粮送衣。雷锋想到自己还有被公社退回的100元钱,他就跑到邮局,把100元钱和一封慰问信寄给了辽阳市委。
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也影响了战友,大家自觉地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油、一度电、一分钱做起,继承和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1962年8月15日,雷锋招呼助手把汽车开到营房后面的空地上去擦洗,他在指挥助手倒车时,汽车碰倒了一根战士们晾衣服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木杆砸到头部,当场昏倒,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年仅22岁。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为雷锋题词。每年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纪念日。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等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韩素云
默默奉献的模范军嫂
韩素云,1961年9月出生,山东省汶上县人。南宁财政局干部。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称号;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一未婚撑起婆婆家
1961年9月,韩素云出生于汶上县韩垓乡马店村。1983年初,经二姨介绍,韩素云与本县南旺镇十里闸东村19岁的倪效武定了亲,两村相距15里。同年10月,广西边防部队到山东征兵,倪效武报名参军。当时的南疆还处在战火中,他决心用枪杆保卫祖国。但家里的困难又让他犹豫不决。
他家有祖孙三代,共9口人:奶奶80多岁,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父亲患慢性阑尾炎,母亲有神经性官能症;哥哥在矿上做工,离家100多里,平时很少回家;嫂子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弟弟眼睛不好,视力只有0。1;一对双胞胎妹妹,正在上小学。家里还有12亩责任田,他是家里唯一的壮劳力,这个家要靠他撑着。
就在效武犹豫不决的时候,韩素云鼓励他去参军,对他说:“我从小就做过参军的梦,可惜没有女兵的名额。你参军,我也跟着光荣。家里的事,庄稼地里的活我来做,你放心地走吧。”看着韩素云诚恳而坚毅的神情,效武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参军去了广西边防法卡山守备部队。
效武走后,韩素云经常骑车到他家去,看望和照顾“公婆”和“奶婆”,帮他家种地、收割。
当时,广西边防前线还在打仗,效武到部队后,从新兵中列入骨干队伍,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爆破手,他请战上前线,决心用热血来报效祖国。韩素云写信鼓励他:“俺支持你的选择,生为祖国,死为祖国,轻生死重大义,是咱山东人的本色!”
1984年秋天,同村与效武一块参军的一位战友牺牲了,部队送回了骨灰盒。效武的母亲知道后,病情加重了,她担心儿子的安全,更担心韩素云提出解除婚约。韩素云去倪家的次数更勤了,家里家外的活干个不停。为了让倪家人放心,她干脆对“婆婆”说:“我跟效武的婚事是木板上钉钉,您就是用棒槌撵我,我也不会与他分手,您老人家尽管放心。”
慢慢地,“婆婆”的病情转好了,可韩素云的心还是放不下。倪家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残的残,没人把这个家撑起来,效武就不能安心在部队服役。
韩素云终于想出个主意:搬到效武家去住。她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一说,母亲坚决反对:“没过门就住在婆家,咱孔孟之乡,祖祖辈辈还没有过这事。你不嫌羞,俺还怕人家指脊梁骨哩!”韩素云解释说:“效武家实在太难了,我已经和效武定了亲,早到他家一天,就叫效武早省一天心,在部队上也能安心。我行得正,坐得端,别人爱说啥就说啥去吧。”母亲看她态度坚决,说得也有道理,只好同意了。韩素云骑着自行车,驮上行李来到倪家,未过门的媳妇挑起了婆家的重担。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扛大梁不知担子重。操持一个烂摊子的家谈何容易!
单说倪家的12亩责任田,远的离家有五六里,为了种好地,韩素云经常带上干粮,在麦地、棉田里忙活一天。春天给庄稼浇水,她要一担一担地挑,每天挑几十担,肩膀都压肿了。夏天在棉花地灭棉蚜虫,要在中午最热的时候打药,她背着四五十斤重的药筒,穿行在齐腰深的棉花地打药,累得满身大汗……
县里对军烈属有照顾,有困难的可以免交定购粮棉。但韩素云很要强,不需要照顾,每年都按时足额向国家上缴粮棉,从不拖欠。
村里人逐步富裕起来,家家户户忙着盖新房,韩素云也想给倪家盖上几间新房子。她拼命攒钱,能挣钱的活她都干。她拉着双轱辘车,到各户收购玉米、大豆,然后卖给粮店,每斤赚一两分钱;她推销草帽、槐米,能赚一点是一点。她辛苦挣来的钱,除给3位老人看病和补贴家用外,还攒下了4000多元钱。她开始筹备建房材料,村里的人对这个没过门的媳妇很佩服,听说她要给婆家盖新房,都主动帮忙。两间新瓦房盖起来了,倪家的腰板也挺直了。
家里的巨大变化,效武特别高兴。他在部队安心服役,1985年,他考入了桂林陆军学院通信训练大队,两年后学业期满,他又回到边防连队。
1988年2月,倪效武、韩素云办了婚事。
婚后不久,婆婆病重住院,家中又没有钱,韩素云借钱交了住院费。恰在这时,娘家捎信来,说她爹得了肺癌,已是晚期,要她回去。听到这个消息,她躲在医院的墙角里伤心地哭了。她本应回家去伺候父亲,但婆婆这边没人照顾。她想,爹的病先让哥哥、嫂子和弟弟照顾着,等婆婆好点后,再回去看望父亲。
半个月后,婆婆出院了。她正准备回娘家时,家中有人送信来说,她父亲已过世了……
父亲去世不久,84岁的奶婆也去世了。当时,韩素云已有7个月的身孕。婆婆让她拍封电报,让效武回来帮忙。她对婆婆说,奶奶的丧事自己能操办好,两天后,她帮着大哥为奶奶办了丧事……
后来,她又张罗着为小叔子娶了媳妇,还把自己住的两间房子和家具让给了小叔子,自己搬到姨家去住了。
二积劳成疾患绝症
1989年夏天,韩素云经常感到大腿疼痛,有时像针扎似的疼,两条腿直直的,回不了弯,蹲不下去,站不起来。开始,她以为是累的,休息休息就好了。谁知,疼痛一天天加重,有时痛得睡不着觉。为缓解疼痛,她就到村里的刘医生哪里买点止痛片,靠止痛片缓解疼痛,硬撑着去干活。止痛片只是一阵管用,药劲儿过去,照样疼痛难忍。
一天深夜,公公的阑尾炎犯了,疼痛不止。韩素云忍着双腿的疼痛,艰难地去找村里的刘医生。刘医生看她摔得满身泥水,告诉她说,她的腿病可能不轻,快到医院检查,不能耽搁了。韩素云想,为了买止痛片,自己把嫁妆八仙桌都卖了,哪有钱去看病?
为了不让丈夫分心,不影响他的工作,她让公公、婆婆瞒着病情,他给丈夫的信总是说家中一切都好,让他安心工作,没把病告诉丈夫。3年多时间,她吃了30多瓶止痛片。
家里一切安好,倪效武在部队劲头十足,他当排长,带出4个先进排;当教员,带出67名优秀教练员;他被评为排长标兵、优秀教练员、优秀共产党员,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1992年春天,韩素云在麦田里套种棉花,觉得两条腿像两根木桩一样,不听使唤,她栽倒在麦田里。家里人看到她的病越来越重,都很着急,但又不敢写信告诉效武。效武的伯父坐不住了,他让效武的妹妹效兰给哥哥写信,说明嫂子的病情。效武知道了实情,让韩素云火速到部队检查治疗,她只好打点行装去了广西。
部队医院检查结果,韩素云得的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医生说,她的病是由于平时劳累过度,加上营养不良,造成孕期内分泌紊乱,从而形成的一种病变,这是世界性的疑难病症,被称为“新癌症”。医生劝她到大医院治疗。
倪效武带着韩素云跑了南宁、济南、郑州等7家大医院求治。有的医院说治不好,有的医院说能治,但医疗费得一万多元。韩素云傻眼了,哪里弄这么多钱,把房子卖了也没有啊!以前治病已欠了2000多元的债,再治下去,这个家就要被她拖垮了。
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不给他增添负担,韩素云提出了离婚。倪效武当然知道妻子的心思,他不可能扔下妻子不管,所以不同意离婚,表示不惜一切要治好她的病。
部队首长了解具体情况后,南宁军分区研究决定,从有限的福利费中挤出2000元,救济倪效武。虽说钱不多,但也是分区
在个人困难补助上最高的。1993年10月17日,倪效武所在南宁军分区教导队300余名官兵,向“好军嫂”韩素云伸出了援助之手,大家共捐助了2300多元。战友们有的从爷爷手里要来秘方,有的让姨妈寄来德国的活血化瘀药,官兵们送来了各种名贵药材,燕窝、人参、鹿茸、天麻、田七、虎骨酒等,堆满了韩素云的床头……
三好军嫂感动国人
1993年12月30日,《羊城晚报》“社会广场”专版头条刊发了《心的呼唤,爱的奉献》的通讯,报道了来自广西边防部队为救助好军嫂献爱心的故事,在广州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很多读者流下了热泪,韩素云自强自立的坚强意志,为国为军的牺牲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们,他们为她的困境深感不安。
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的医护人员,含着眼泪读完了通讯,这张报纸推荐给了著名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专家袁浩教授,68岁的袁教授读了韩素云的事迹,被她的热爱祖国、热爱国防、无私奉献的事迹所打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花费20多年研究创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用“多条血管束植入术”和“袁氏生脉成骨片”的中药治疗,已攻克了股骨头坏死这一世界性疑难病症的难题,但较高的医疗费用,一位普通的军人妻子是承担不起的。于是,袁教授连夜给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震东写报告,建议医院能否给以优惠,接她来广州治疗。第二天,刘震东在报告上批示:“无偿接来治疗。”
1994年1月19日,韩素云、倪效武来到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韩素云住院后,医院专门成立了“韩素云治疗小组”。经专家多次会诊,确认她的两侧股骨头都已坏死2/3,必须尽快手术,治疗小组制定出周密的治疗、手术和术后护理方案,袁教授担任主刀。
1月28日上午8时,韩素云被推着进手术室时,无影灯下,袁教授和助手们把韩素云左侧股骨头坏死的部分削掉,从左髂骨处取部分碎骨填补股骨头的空缺;再从左腿分离出50多条毛细血管种植到左股骨头里面。汗水沁满袁教授的额头,护士一次次为他擦去汗珠……
经过近4小时的紧张工作,手术圆满成功!手术室内外响起一片欢呼声。
身患绝症的韩素云获得了新生,韩素云住院前后,社会各界为她捐款27万余元。9月15日,经过230多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韩素云重新站立起来了!
韩素云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她也获得多项荣誉。1995年春节前夕,“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先后在北京、上海、山东举行。1月26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报告团的7名成员。江泽民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韩素云的事迹,既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把爱亲人与爱军队、爱国家很好地结合了起来。韩素云同志的事迹也说明崇高的思想品德,往往表现在平凡的生活和劳动中。
在中央领导接见后,韩素云激动地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妻子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予很高的荣誉,自己一定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人民的关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