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之一。中国人大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的显赫地位,及其本身发展的曲折性和紧迫性,奠定了人大制度研究在制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人大制度地位设计的至上性与制度实际运行中的缺乏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人大制度运行的实际空间与宪法中规定的制度空间不符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进行人大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以此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研究》试图以人大制度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以过程研究和比较研究为切入点,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来回答导致人大制度制度空间与实际空间不相符合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研究》不拘于宏观的制度与政体的研究,也不困于微观的制度规则的演变,而是从中观层面从制度本身出发,以制度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两种角色来观察制度与情境、理念、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研究》以情境、理念、行为和制度本身四个变量作为制度纵向变迁过程和中西代议制度横向比较的四个维度,从而解读、确认和探索人大制度空间的演变问题。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研究》由正文五章和结语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问题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假设、研究的逻辑与框架及文章的主要概念,继而提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研究》的预期创新点和难点,对整体框架和方向作简单的交代。
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首先介绍的是中国人大制度的内涵,它既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又是根本政治制度。从制度的内涵出发,人大制度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内容:人大制度的组织结构、人大制度的规则体系、人大制度的权力结构。其次,介绍人大制度的发展历程,按时间宏观上划分为人大制度的生成(1954年之前到1954年)、人大制度的调适(1954-1976年)、人大制度的发展(1976年至今)三个阶段。其中在人大制度的调适阶段包括四个时期,分别是:1954-1957年人大制度的初步探索、1957~1966年人大制度的曲折发展、1966一1976年人大制度的被严重践踏、1975年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大制度根基尚存。
第三章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变迁的原因分析。本章主要以纵向历史研究和动态分析为主,剖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各种变量与人大制度本身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制度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作用。首先,人大制度变迁与社会情境的变化。人大制度的生成是与国家的构建、奠定新政权的合法性的国内外社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人大制度在经历了短暂的巩固发展后又陷入瘫痪,这是与当时高度政治动员下的国家对社会的完全控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人大制度历经挫折实现恢复发展则有赖于改革开放基础上经济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的形成。其次,人大制度变迁与思想理念的转型。人大制度的生成是与马列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和代议制思想分不开的,而人大制度异变是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教条化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的,人大制度实现发展和成长则是与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相伴而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