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为君之道:先秦诸子领导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98878
  • 作      者:
    柴永昌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柴永昌,男,1979年10月生,陕西华县人。1999年至2006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10年至2014年就读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在《宁夏社会科学》、《管子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为君之道 先秦诸子领导理论研究》以先秦诸子对“为君之道”的论述为切入点,围绕领导起源与作用、领导职能、领导价值、领导体制、领导素养等一系列有关领导的根本问题,对老子、孔子、墨子、慎到、商鞅、孟子、荀子、韩非子、申不害以及《孙子兵法》、《吕氏春秋》、《大学》、《管子》“君臣篇”等的领导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深入揭示了先秦诸子对领导本质以及领导规律的认识。通过对先秦诸子领导理论的分析阐释,对进一步深入解读先秦诸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一般读者和管理者增进对领导现象和领导活动的思考与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综观全书,可知“力”的根源是“民力”。但在商鞅看来,君主只有把民众导引于农战,使之戮力于农战,才会形成国家真正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的国家才“强”而有“威”。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民戮力于农战呢?他认为是要“得其心”(《靳令》)。高亨认为所谓“得其心”是指“赏罚公平而民心悦服,与儒家的‘得民心’含义不同。”①笔者认为,此处正是接上句意思而来,要“得其心”“非劫以刑而殴以赏莫可”(《慎法》)。这就是说君主通过“执赏罚以壹”使民悦服于农战,如此国家就力而强。贺凌虚在翻译《靳令》上述一句时说:“国家有力则强,强则有威势,威势盛然后人民才感受到政府的德泽。”②“德(惠)生于力”命题的含义即:君主对民众的德惠根本来源于国家的实力,或者说民众能感受到君主的德惠根本源于国家有实力。一句话,国家有力而强威,民众才能感受到君主的德惠。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力”则来源于“执赏罚以壹”。即通过赏罚的手段把民众引导到农战上,这样国家才能有“力”。《去强》、《说民》的“刑生力”③的观念与此完全一致,只是更加强调“刑罚”在引导民众趋于农战的重要性。总的来看,领导者要实现使民归心于农战的领导目标,必须通过用赏罚的方式来实现。通过用赏罚,使民戮力农战,国家强大有威势,然后人民才能感受到领导者的恩惠。
  据此,商鞅认为领导者要实现社会控制不能靠个人的贤能。《弱民》说:“今离娄见秋毫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不能以多力易人。圣贤在体性也,不能以相易也。”④君主靠个人的聪明圣智是达不到“易人”的目的。因为“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画策》),所以,商鞅认为“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画策》),而必须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画策》)。显然,与儒家主张领导者要以德化人的论调是很不一样的。商鞅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探讨“立君”的问题,正在于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德化”领导路线在当下是行不通的。《说民》还说:“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章善则过匿,任奸则罪诛。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国强。”(《说民》)“用善”即用治理良民的方法治理人民,“用奸”即用治理奸邪之民的方法治理人民①。君主应该用治理奸民的方法治理民众,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效果。《开塞》还说:“立民之所乐,则民伤其所恶;立民之所恶,则民安其所乐。……夫正民者以其所恶,必终其所好;以其所好,必败其所恶。”商鞅认为以“义教”是“立民之所乐”,结果民“纵”而“乱”,最终“民伤其所恶”。相反,以“刑治”是“立民所恶”,其最终结果是“民安其所乐”。也就是说,君主要让民众真正感到其仁心,既不在于用治理善民之法治理民众,也不在于“立民之所乐”,而恰恰在于用治理奸邪之人的手段治理民众,用“立民之所恶”的手段治理民众。既然“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那么,君主有“仁义”是根本不可能达到使人治民的效果,而且“慈仁,过之母也”(《说民》),君主以“仁义”治民最终却会伤害民众。在他看来,“执赏罚以壹”虽是“立人之所恶,废人之所乐”的“坏”的手段,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导民于农战,使国家富强,达到治理社会的好效果,对民众来说才是真正的“仁”,这才是他所谓的“能述仁义于天下”.让人民感受到君主的德惠。
  要之,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实现对领导对象的控制,达到预期的领导目标,并不在于领导者有多高的道德水准,因为在商鞅看来这在当下完全是行不通的,而只有通过民众并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手段,才能真正使民众服从,按照领导者的意志行动。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儒家强调领导者道德影响的控制作用,而商鞅并不认为君主内在道德有如儒家所说的那么重要,效果那么迅速明显,他也不主张礼乐教化,他把赏罚作为控制社会的利器。这一点与儒家绝异。可以说,商鞅主张通过刑罚的威慑手段和奖赏的刺激手段来实现社会控制,揭示了一种有别于儒家的领导控制类型。
  ……
展开
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老子以“为无为”为核心的领导理论
一、“为无为”是老子领导理论的核心
二、“用弱”的领导策略
三、“不言之教”:强调领导者的“身教”作用
四、“始制有名”:实施领导活动要凭借制度媒介
五、“虚”、“明”、“慈”为主的领导素养
小结

第二章 孔子以“导之以德”为核心的领导理论
一、领导活动从根本上说是领导者“正身”的过程
二、“道之以德”:通过道德价值来领导
三、“齐之以礼”:通过践“礼”来维系领导秩序
四、“举直错诸枉”:领导者用人的原则和方法
五、“使民以德礼”:领导激励的原理与方法
六、“仁”是领导者素养的核心
小结

第三章 《孙子兵法》“以利动”为根本价值取向的领导理论
一、“以利动”的领导价值取向
二、“庙算”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
三、建立“若使一人”组织指挥系统
四、领导激励的原理与方法
五、以“智”为核心的领导者素养
小结

第四章 墨子以“兼爱尚同”为核心的领导理论
一、“天意”是领导者行为的根本价值标尺
二、“一同天下之义”是领导者的根本功能
三、建立“若使一夫”的领导体制
四、“尚贤论”所体现的领导用人思想
五、“上以正下”体现领导者的监督控制职能
六、领导者要具备“兼爱”、“强为”的素养
小结

第五章 慎子以“势位足以屈贤”为特点的领导理论.
一、领导者的作用是“止争通理”
二、“权势”是领导控制的根本
三、“无事”是领导者的行为特点
四、“用人”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
五、“明法”是实现领导控制的方法
六、领导者要成为“无知之物”
小结

第六章 商鞅以“刑生德”为核心的领导理论
一、“贤者型”与“司禁型”的领导形态
二、“刑生德”:领导控制的根本原理
三、领导者实现社会控制的心理依据
四、明法治官:领导者实施社会控制的基本途径
五、“赏罚”:领导激励的方法
六、领导者要有一定的素养
小结

第七章 孟子以“仁者无敌”为最高境界的领导理论
一、“君有君道”:领导者有自己的工作
二、领导过程是领导者“仁心”的扩充
三、“仁义”是领导者的根本价值取向
四、推行“仁政”是领导者的要务
五、“尊贤使能”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
六、领导者要修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素养
小结

第八章 荀子以“明分使群”为基础的领导理论
一、“势齐则不壹”:为什么要有“领导者”?
二、“治之源”:领导者的地位及其作用
三、领导者的行为特点
四、“以义为本”:领导者的价值取向
五、“人主之职”:领导者的主要职能
六、领导者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激励控制人的行为
七、“积善”与“解弊”:领导者的素养
小结

第九章 韩非子以“循名责实”为核心的领导理论
一、“道不同于万物”:凸显领导权威的重要性
二、领导者的行为特点
三、“循名责实”:领导活动的基本原理
四、“治吏不治民”:体现领导者的用人职能
五、“决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
六、“二柄”加“毁誉”的领导激励原理与方法
七、以“虚静”为本的领导者素养
小结

第十章 《吕氏春秋》以“兼收并蓄”为特色的领导理论
一、领导者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养生”、“为公”、“行理”是领导活动的价值取向
三、“无处”、“无为”是领导者的行为特点
四、“论人”体现领导者的用人职能
五、“制令”体现领导者的决策职能
六、“托爱利以行威”:领导激励的原理与方法
七、“反诸己”:领导者的素养
小结

附录一:《大学》的领导理论.
一、《大学》强调领导者的道德“示范”作用
二、“立德得众”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
三、《大学》推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理念
四、领导要以“修身”为本
小结

附录二:申不害的领导理论
一、申子领导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二、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
三、掌握领导行为的特点和领导职责
四、修炼“示无为”的领导素养功夫

附录三:《管子》“君臣篇”的领导理论
一、“独立无稽”:领导活动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二、领导者的决策、用人、控制职能
三、建立以“君”为首的领导体制
四、“赏罚”与“德教”并重的领导激励思想
五、“上之人务德”:领导者的素养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