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91996
  • 作      者:
    高小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高小枚,女,1982年3月出生,土家族,湖南石门人,现任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项。在《光明日报》、《甘肃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众化、发挥引领功能并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受到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教育主体要提高思想素质、增强人格魅力、提升知识水平、改进教育态度;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大众化、针对性;要善于运用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环境熏陶法和实践锻炼法;要善于运用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要大力优化社会舆论环境、人际环境、组织环境、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研究》:
  四 改进教育态度与增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总会对教育本身和教育对象表现出一定的态度。教育主体的教育态度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程度和渗透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态度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这里所讲的教育主体的教育态度主要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所持有的态度,包括对教育对象的认知和情感意向。
  (一)正确认知和评价教育对象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了解人”①。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要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侨值观教育的渗透任务,达到转变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和提高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教育对象,也就是说,要正确认知和评价教育对象。只有正确认知和评价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才会真正给予教育对象情感关注,并从教育对象的立场出发采取相应的教育行为。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本身的特点以及教育对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1.教育主体要认识教育对象本身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的是具体的人,不同的人思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价值追求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如果不顾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不管先进或者落后,不分时间地点,一律采用同一方式运用同一教育内容来进行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不会取得实效,而且会引发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首先,教育主体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是有差异的,思想问题也各不一样。有的可能是政治立场上的问题,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不坚定;有的可能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对党的方针政策不理解而存在错误或模糊的认识;有的可能是因基本利益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思想问题,如就业问题没有解决、住房问题没有解决、医疗保险问题没有解决;等等。这些思想问题性质都不一样,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侧重点也应不一样。其次,教育主体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所处的层次。不同层次的人需求不一样,知识素养不一样,社会职责也不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区分层次,把握重点,切忌一刀切,用同一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是党员干部、青少年和普通大众这三大群体。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应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表率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准则,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人。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人,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摇摆时期,还没有完全定型,为此,必须大力加强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引导。广大民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他们相对来说知识水平偏低,理解能力有限,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就应该注重内容的简单、语言的通俗和方法的愉悦。最后,教育主体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个性。个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人格,包括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社会经历、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不同个性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责任感较强,而有的不敢承担责任;有的可能上进心较强,而有的却安于现状;有的可能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敛孤僻;有的敢于接受新事物,而有的比较保守;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要善于分析和掌握教育对象的个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研究的现状分析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研究的主要价值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的理论分析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一个概念的学科考评
二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的理论维度

第二章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的必要性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功能的基本前提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的影响因素
一 教育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的影响
二 教育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的影响
三 教育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的影响
四 教育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的影响
五 教育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的影响

第四章 教育主体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一 提升思想素质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二 塑造人格魅力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三 提高知识水平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四 改进教育态度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第五章 教育内容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一 注重生活化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二 实现大众化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三 提高针对性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第六章 教育方法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一 情感陶冶法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二 榜样示范法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三 环境熏陶法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四 实践锻炼法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第七章 教育载体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一 管理载体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二 文化载体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三 活动载体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四 大众传媒载体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第八章 教育环境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一 舆论环境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二 人际环境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三 组织环境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四 社区环境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五 家庭环境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调查问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