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研究》:
四 改进教育态度与增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总会对教育本身和教育对象表现出一定的态度。教育主体的教育态度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程度和渗透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态度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这里所讲的教育主体的教育态度主要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所持有的态度,包括对教育对象的认知和情感意向。
(一)正确认知和评价教育对象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了解人”①。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要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侨值观教育的渗透任务,达到转变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和提高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教育对象,也就是说,要正确认知和评价教育对象。只有正确认知和评价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才会真正给予教育对象情感关注,并从教育对象的立场出发采取相应的教育行为。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本身的特点以及教育对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1.教育主体要认识教育对象本身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的是具体的人,不同的人思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价值追求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如果不顾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不管先进或者落后,不分时间地点,一律采用同一方式运用同一教育内容来进行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不会取得实效,而且会引发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首先,教育主体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是有差异的,思想问题也各不一样。有的可能是政治立场上的问题,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不坚定;有的可能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对党的方针政策不理解而存在错误或模糊的认识;有的可能是因基本利益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思想问题,如就业问题没有解决、住房问题没有解决、医疗保险问题没有解决;等等。这些思想问题性质都不一样,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侧重点也应不一样。其次,教育主体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所处的层次。不同层次的人需求不一样,知识素养不一样,社会职责也不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区分层次,把握重点,切忌一刀切,用同一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是党员干部、青少年和普通大众这三大群体。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应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表率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准则,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人。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人,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摇摆时期,还没有完全定型,为此,必须大力加强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引导。广大民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他们相对来说知识水平偏低,理解能力有限,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就应该注重内容的简单、语言的通俗和方法的愉悦。最后,教育主体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个性。个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人格,包括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社会经历、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不同个性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责任感较强,而有的不敢承担责任;有的可能上进心较强,而有的却安于现状;有的可能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敛孤僻;有的敢于接受新事物,而有的比较保守;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要善于分析和掌握教育对象的个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