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唯识学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105840
  • 作      者:
    弘学著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佛学研究是中国佛教界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佛教对中国思想与传统文化作出的很大贡献。历史上僧俗两界人士都在致力于佛学研究,撰写了大量著述;现今也是一样,我国佛教界内外一直不断地有人在发扬这个传统。弘学居士研究佛学的特点:一是学问广博。佛教有汉、藏、巴利三大语系,弘学通达汉藏双语,故对汉藏两支佛学皆有涉及,显密皆通。二是基础知识扎实。他的佛学著作表述清楚,鞭辟入里,有证有修。三是理论功底深厚,大小乘兼达,八宗并弘,贯通佛史。四是注意资料的整理,搜集编纂了很多佛教资料,特别是措意于近现代唯识与中观的研究,选编了厚重的资料集。五是有深入的显密修持经验,功底深厚,并有实证。
展开
作者简介
  弘学,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瑜伽菩萨戒居士。1938年生,1957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受业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和夫人马时芳先生。问学于梁在农先生和密悟格西;是佛学家正果法师的正信皈依弟子。曾执教于空林佛学院、宝光佛学院和四川省佛学院。已出版《佛学概论》《藏传佛教》《小乘佛教》《中国佛教简史》《净土探微》《禅门风姿》《中观学概论》《唯识学概论》《佛教图像说》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在整个佛学体系中,唯识学的思想理论是具条理和组织的一门学说,但也是难理解和深入的。本书对唯识学的产生和发展、所依经论及其在印度、中国的传播与演变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同时,又对五位百法、蕴界处三科、唯识五法、三性学说、实践理论等唯识要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诠释;是唯识学入门的必读书,被誉为弘学居士的“五朵金花”著作之一。
展开
目录
总序 黄心川
序一 惟贤
序二 应天佛智
上篇 唯识史要
第一章 唯识学的产生及其史略
第一节 唯识学在印度的产生
第二节 唯识学之始祖
第三节 师子觉与陈那
第四节 十大论师
第二章 唯识学所依之经论
第一节 六经
第二节 瑜伽师地论——“一本十支”之“本”
第三节 十支论——“一本十支”之“支”
第三章 唯识思想在印度的演变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三节 大乘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四节 分流时代的唯识思想
第四章 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演变
第一节 唯识学在中国的初传——地论宗
第二节 真谛三藏与摄论宗
第三节 盛唐之法相唯识宗
第四节 唯识学的衰落与复兴
第五章 玄奘大师和他的弟子
第一节 玄奘大师
第二节 唯识三祖
第三节 玄奘会下之精英
下篇 唯识要义
第六章 五位百法
第一节 五位法的概念
第二节 心法
第三节 心所有法
第四节 色法
第五节 心不相应行法
第六节 无为法
第七节 二无我
第七章 蕴处界三科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五蕴
第三节 十二处和十八界
第八章 唯识五法与三性之学说
第一节 五法
第二节 三自性
第九章 唯识义
第一节 能变、习气及种子义
第二节 初能变
第三节 熏习义与三量
第四节 第二能变
第五节 第三能变
第六节 唯识学的因果论
第七节 杂染流转义
第十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
第一节 转识成智——四智心品概述
第二节 转依义
第三节 唯识观
第四节 唯识修行之根基及次第
第五节 唯识学的终极关怀
第六节 菩提与涅槃佛身与佛土
附 唐大圆著《唯识三字经》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