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498629
  • 作      者:
    道格拉斯·伯纳姆(Douglas Burnham),马丁·杰辛豪森(Martin Jesinghausen)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针对尼采重要著作——19世纪哲学的关键文本——的导读性作品。弗里德里希·尼采是19世纪具争议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悲剧的诞生》——他的第一部著作——是一个经典文本,它对那些试图理解和发展尼采思想的人而言仍是必读书目。本书对这一极其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简洁、易于进入的指引,它是特别为那些一次接触尼采的学生而写就的。
展开
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伯纳姆,英国斯坦福郡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康德的判断力哲学》(2004)、《阅读尼采》(2007)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2007)。

  马丁·杰辛豪森,英国斯坦福郡大学英语系高级讲师,他出版过文化和艺术史、批判和文学理论,以及电影等领域的书籍。

  丁岩,奥克兰大学翻译学博士,好与文字为伍,喜欢哲学和科技,译作包括《跨越闺门:明清女性作家论》、《导读尼采》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的目的不是概括或取代《悲剧的诞生》一书,而是帮助读者深入阅读原著。我们希望读者将原著与本书同步阅读。读者可以一边阅读尼采如迷宫一样的论证,一边参考本书的评论。本书对原著所有的章节,及其中大部分的段落都有评论。在不同章节之间,我们尽量采用交叉引用的方式,以便读者阅读。我们不仅对尼采的论证以及文本风格进行解析,同时也提供背景信息。我们不希望本书抹杀原文,理解原文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原文,体验原文的魅力。
  如果要问,读者(包括一般读者以及对尼采有特殊兴趣的读者)在阅读尼采发表的一本著作时,能够得到什么益处,简短的答案将是: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它简明扼要地将19世纪思想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此书不仅为尼采其他的作品做了铺垫,也为19世纪后发生的文化及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第1章和第2章,我们将论述对尼采影响大的几个事件,其他的影响会在本书主体章节(第3章)陆续提到。在第4章,我们会介绍《悲剧的诞生》一书发表后的反响,被读者接受的情况,以及它的长远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重复和变化是尼采作品最明显的两大文体特征,我们会尽量帮助读者拨开迷雾,揭示尼采的真实意图。尼采文本的另一个特征是大量使用隐喻,尼采通过使用隐喻来进行学术批判,甚至有点反学术的意图。尼采的学术批判主要是针对既有学术领域(比如,文献学[尼采的老本行])长期以来形成的毫无生气的、僵硬的概念性语言。尼采的第二个批判对象是现代哲学中的概念性语言。尼采认为,如果隐喻是人类交流中最接近外部“事物本质”(true nature of things;叔本华语,尼采多次引用,参见第16节)的语言形式,那么所谓概念只不过是干涸的隐喻。概念经久使用,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本的直观意义:概念已经忘记了它们曾经也是隐喻;它们与最初表达的意义再无任何关联。在反对“学习”这种死板语言的同时,尼采倡议创建一种更具洞察力的、更根本的、更具活力的,甚至偶尔带有诗意的语言——简言之,更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参见第8节,注:尼采的语言哲学),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以此为目标。认真对待尼采在语言上的实验(本书的做法),使类似本书的导读书陷入一个方法论的困境。若要帮助当代读者深入理解《悲剧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逆转尼采的哲学风格,则需概念化《悲剧的诞生》中的隐喻语言并对此进行解释。因此,导读本身就与尼采决心改革哲学风格的目的背道而驰,也有违尼采倡导的修正概念性写作的哲学标准。莎拉·考夫曼(Sarah Kofmann)在她的著作《尼采与隐喻》(Nietzsche and Metaphor)中提到了(并解决了,我们认为)这个方法论的难题。她提出,以尼采的语言风格来评论尼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这样做有害无益。考夫曼说,“我们需要以概念性语言写作,但必须牢记,在这种语言中,概念的价值并不高于隐喻,且概念本身即是浓缩的隐喻”,这种方式更接近尼采的风格;考夫曼也指出,更有意义的做法是“写作的同时进行谱系学解读,而不是以隐喻的方式写作;贬低概念的同时提倡隐喻,这才是标准做法”。所以,我们将采取这样的做法:用传统学术写作的方式解释尼采的意图,同时也会指出这种学术写作方式的不足之处。
  ……
展开
目录
导言
1 背景
尼采对《悲剧的诞生》一书的看法
《悲剧的诞生》之起源与方向:几个关系
2 主题概述
《悲剧的诞生》作为不合时宜的沉思:危险关系
《悲剧的诞生》的意图、形式和结构
3 文本阅读
《自我批评的尝试》
前言:艺术、瓦格纳和战争
第1节  日神和酒神:艺术动力及“生命观”;正视新的美学科学。注:尼采与达尔文
第2节  前苏格拉底时代活跃在希腊的艺术动力;三种象征;亚洲和希腊文化中酒神的精神起源
第3节  “谱系学”之起源:希腊“特性”中日神的心理生成。注:尼采,德国的希腊主义与荷尔德林
第4节  动力之间关系的必要性:他们“互相强化”;动力的“伦理”;希腊文化的五个阶段;“阿提卡悲剧”简介
第5节  “第三类”象征的历史体现:阿尔齐洛科斯,“悲剧之父”;抒情诗中两个动力的融合
第6节  民歌;语言和音乐的融合
第7节  合唱团是悲剧的历史核心;尼采对黑格尔的批评
第8节  合唱团是悲剧最早的细胞;现代诗歌和语言理论。注:尼采的语言哲学
第9节  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悲剧的双重意义
第10节  作为濒死的阵痛,神话在悲剧中重生:神话时代的终结与逻辑时代的开始
第11节  欧里庇得斯作为评论家而不是诗人
第12节  对艺术动力的误解和压制
第13节  苏格拉底——历史文化的轴心
第14节  悲剧之死;现代艺术的诞生
第15节  科学是有缺陷的艺术形式;苏格拉底在现代性门前
第16节  现代乐剧美学。注:尼采,音乐和风格
第17节  神话之死即悲剧之死
第18节  苏格拉底的现代危机。注:论教化
第19节  天真和敏感;早期歌剧——不匹配的元素
第20节  德国教育;革命顿悟
第21节  现代歌剧——作为美学范式的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第22节  审美听众
第23节  未被扰乱的德国精神之统一
第24节  对世界是激进的美学现象的验证——不协和音理论
第25节  论不协和人
4 接受与影响
当代对《悲剧的诞生》的接受
《悲剧的诞生》的“来世”:几个例子
进阶阅读书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