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领导/中国领导科学前沿丛书(第二辑)》:
只学不习容易陷入教条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很多党的领袖都是大知识分子出身,还有的是留学回国。知识多的人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如果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就容易陷入教条主义。比较毛泽东和王明两位青年领导的学习之路,就可以发现他们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风格,而这种学习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
一言以蔽之,毛泽东重视学习,但他能够役学,学习知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同样,王明也重视学习,但他仅仅是役于学,在很大程度上,把学习本身当作了目的。
第一,毛泽东能够自主选择是学还是习,王明很对时候只是被外力左右求学。18岁的毛泽东从韶山来到长沙后,先是来到湘乡驻省中学求学。武昌起义爆发后,毛泽东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在部队半年。后来又重新走上求学之路。在这一点上,王明很多时候缺乏自主性,一味地被外力或者被读书这个事情本身推着向前走,至于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还不明确。无论是他16岁到六安的安徽第三甲种农业学校读书,还是后来考入武昌商科大学,都是如此。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求学之路上已显示出很大的不同,毛泽东敢于尝试读书、参军等不同的事情,而王明只是在求学的路上为学而学。
第二,毛泽东可以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王明则很难做到。毛泽东从部队退出后,对于学什么仍然没有下定决定。他先后报考了警察学校,肥皂学校、政法学校和商业学校,但这些选择毛泽东都放弃了,并最终选择了湖南省高等中专学校。王明在报考安徽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时,对学校究竟开设什么课程也不是很清楚,到了学校后,即使对理科、农科和俄语等课程不感兴趣,但还是努力去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三,毛泽东甚至大胆决定是在学校学还是自学,王明只在学校学。毛泽东在湖南省高等中专学校待了半年后,很快厌倦了学校的刻板生活,决定退学到省图书馆自学。后来,毛泽东说,他在图书馆自学的半年是极有价值的半年,不仅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而且开始了解中国底层社会。王明的求学之路则是从学堂到学堂,从六安的农校,到武昌的商大,21岁毕业后直接去了苏联中山大学,4年后从苏联回国,然后到中央机关工作。
第四,毛泽东求学时重视游学,王明则喜欢学游。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就愿意游学,最著名的一次就是他和萧子升一起,分文未带,先后在长沙周围步行了上千公里,走访了农村、城市、寺院和学校,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物,遇到了五花八门的事情。游学经历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磨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相反,王明在求学时,却不愿走出校园。学校一有假期,王明就带着书本回家,闭门苦读,最多是累了的时候出去到河边钓鱼,只是学习之余的一种劳逸结合。
虽然对毛泽东和王明的学习之路的比较只是个案,但也能够从一个层面说明学习道路不同和人生格局差异的某种关系。毛泽东既重视学又重视习,学用结合;王明重视学有余,强调习不足。后来,毛泽东和王明二人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王明在工作中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只学不习不行,只习不学也不行。只习不学容易陷入经验主义。那么什么是经验主义呢? 《伊索寓言》里有讲了一头毛驴过河的故事。有一头毛驴驮着两大包盐过河,重重的盐把它压得头昏眼花。恰好来到一条河边,过河的时候,它一不小心倒在了水里,使劲挣扎了半天,很长时间也没有能够站起来。于是,它放弃了挣扎,索性躺在了水里。过了一段时间,那头毛驴感到背上那重重的盐越来越轻,最后,竞毫不费力地站了起来。毛驴高兴极了,为自己获得了一个宝贵的经验而高兴。
后来,又有一次,它驮着两大包棉花走在路上。
又走到河边,突然想起了上次过河时的情景,我为何不使自己背上的棉花也变得轻一些呢?于是,它特意倒下身去,像上次那样躺在水里一动不动,让背上的棉花变轻。可是,越等背上的棉花就越重,当它想努力站起来时,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寓言中这头毛驴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往往容易用个别指导一般,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忽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这头驴子的悲剧就在于把过去的经验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从哲学上看,驴子的错误就是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的经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