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圣贤成事智慧》:
得饶人处且饶人
忍一时之“忍”,是为了“进”。在“进”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进攻,凡事要留有余地,得饶人处且饶人,要有君子的度量和风范。
孔子说:“君子舒泰而不骄矜,小人骄矜而不舒泰。”孔老夫子这里讲的“舒泰”与“骄矜”,是就君子和小人的器量、见识而言的。由于君子“舒泰”、胸襟宽广,所以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则“宽容”“博爱”;恰恰相反,小人由于“骄矜”,则处处表现得狭隘、计较。所以说君子和小人因为各自不同的修炼,在言行举止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与人相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容人之心。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有好人缘。要想有好人缘就需要与别人友好相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就是:以善良、仁爱的心对待一切;时时处处检点自己,严以律己;同时,要宽以待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就是与人交往中个人素质的体现。通常来说严以律己还不是太难,而要具备宽以待人的品质则不是那么容易了。
现实生活中的人各种各样,在性格、爱好、职业以及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在对待事物、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不相同。因此,当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时刻记住双方的差异。《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在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前提下,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什么都要与自己一样,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或经验来衡量别人的所作所为,其关键就在于“忠恕”二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宋代文士袁采说过:“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或大或小的错误。这个时候不要动不动就横加指责、大声呵斥,甚至恨不得将其置于走投无路的境地才罢休,而是要做到乐道人之善,多看到别人身上的亮点。
对于这一点,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知道了用辩证法来对待。他说:“君子不因为言辞动听就提拔人,也不因为人品不端就否定他讲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是这样辩证地看待,当然对于别人的行为也该如此,也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偏激,避免走上极端,也就顺应“中庸之道”了。
晋代有一个叫谢万的人,字万石,是谢安的弟弟。有一次,去别人家吃饭,谢万就和一个叫蔡系的人争抢同一个座位,蔡系不小心把谢万从椅子上推了下来,把帽子和头巾都弄得快掉了。在场的人都以为谢万要发火了,甚至要动拳头了。可谁也没想到,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在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个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甚是为人称道。这的确是值得人钦佩的,如果换了别人,那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吧?《菜根谭》里有这样的话:“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愕,而水亦不留痕。”“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思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也就是说,不管是待人还是接物,都应该留一点余地。而对于别人的过失,就应该像用彩笔在天空画画,用快刀斩水,做到适可而止,就可以保存天空的干净、绿水的长流,就可以保存彼此原本的关系,不会因为对方的过失而影响到彼此的和谐、融洽。
三国的张飞是个当时公认的猛将,他同刘备是结拜兄弟,地位和能力都绝对是个英才。然而他最后不是死在战场,而是死于部下之手,因为对部下太过苛刻而被割下首级。当时,同是他结拜兄弟的蜀国大将关羽被东吴将士所杀,万分悲痛的张飞急于报杀兄之仇,于是限令三军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挂孝伐吴,耽误了就要斩首。当时负责此事的部将范、张二人禀报不可能在三日内完成,要求宽限几日。张飞听了大怒,将二人毒打了一顿,并说若是三日内无法完成就要拿他们的人头示众。
范、张二人惧怕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害怕暴虐的张飞真的会杀了他们,于是他们便趁张飞酒醉不备之机,带刀潜入张飞帐中,杀了张飞。
一代英豪因为太过苛刻、不肯容忍别人而惨遭杀害,实属悲哀。张飞就死在了他暴虐的性格上,平时对部下过于苛刻、残暴,动辄鞭打杀头,如此一来,无法忍受他暴行的人自然就会叛乱。所以,不管你是高高在上的皇上、大王,还是高官、富翁,都不要忘了一件事:做人要给人留有余地,不然就是自取灭亡。
在日常交往活动中,若是对方未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或是有什么过错,我们都不应该怀恨在心。因为怨恨只会加深彼此的误会,而且还会扰乱我们的正常思维,引起急躁、偏激的情绪。所以说,彼此的交往是缘分,不必计较太多,也不必尽善尽美,多一些宽容和体谅,得饶人处且饶人,那么,彼此之间一切不愉快都会迎刃而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