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研究论集》:
一、追求“涅槃”——佛教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
古代印度大多数宗教派别普遍信奉轮回学说,佛教教义也不例外。卷帙浩繁佛教经典却较少正面详尽地对“轮回”作出说明,更多是直接说明人生是苦的,如对苦集灭道的论述等。
《大智度论》中大量宣示轮回之可怖危险,对六道众生的轮回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对轮回与生死的厌恶,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对痛苦的轮回的超越,则是佛教的基本目标。这正如“顺世论”否认有“神(灵魂)”,导向注重现世的享乐主义,这是必然的逻辑。如果有因果报应、如果有来世,则这种轮回必然会受到关注,这是印度除了“顺世论”等少数几种信仰以外大多数宗教关注的重点。在六道轮回之中,所有宗教都说人还属于善道(三善道),恶道包括畜牲、饿鬼、地狱等,其中的痛苦更是被各种宗教家大肆渲染。同时,若如佛教所言,只要人有贪嗔痴,即使来生不落到恶道,在更后的无尽轮回中,难免由于人自身习气的反复恶性熏染,很容易堕落其中。这就难怪大小乘佛教都把厌世或者出离心作为基本的人生观了。
小乘佛教对于人生与轮回,采取的是一种根本的否定的态度,而大乘菩萨乘则由于普渡众生的需要另有立论,留待后文论述。为了说明菩萨乘的根本教义,有必要先对佛教特别是小乘佛教的厌世思想做一个清晰的界定。对永生的天国的否定,以及超越轮回,成为佛教对付外教的有力法码,甚至于纳诸神于菩萨和诸佛为眷属,更使佛教的宗教理想在古印度成为绝对的异端。而且,由于轮回“无始”无尽的性质,就更显现出得道与解脱的“无尽”的价值。
为了解释和理解小乘的成就,《智论》中有详尽的世界图景。俗世的快乐,被分为较为福乐的人道、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诸类,轻重程度的比较,是逐级超越的。人道的安乐在三善道中几乎属于最粗重低级的,与欲界天根本无法相比,更不要说色界天的令人向往的禅乐和无色界的清明了。这在《大智度论》中有丰富的渲染。欲界、色界、无色界、阿罗汉四种境界中的精神现象和菩萨的精神现象,分别都有哪些不同,是菩萨乘的主要重点。《智论》认为,欲界是散乱的,色界在各种禅定中,无色界是另外几种更高明的禅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