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显研究论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96108
  • 作      者:
    杨茂林主编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法显是东晋时期高僧,是中国古代西行求法、陆去海还首人。法显据亲身经历撰写的《法显传》,成为中古肘代丝绸之路上西域、南亚各国历史、地理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以及中国与南亚各国源远流长交往的重要见证。《法显研究论集》汇集当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力求科学严谨地反映那个变革时代一个伟人的求索经历、思想品格以及价值意义,同时坚持百家争鸣方针,尊重不同认识,包容不同观点,目的就是要拓宽研究内容,挖掘思想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展开
精彩书摘
  《法显研究论集》:
  一、追求“涅槃”——佛教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
  古代印度大多数宗教派别普遍信奉轮回学说,佛教教义也不例外。卷帙浩繁佛教经典却较少正面详尽地对“轮回”作出说明,更多是直接说明人生是苦的,如对苦集灭道的论述等。
  《大智度论》中大量宣示轮回之可怖危险,对六道众生的轮回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对轮回与生死的厌恶,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对痛苦的轮回的超越,则是佛教的基本目标。这正如“顺世论”否认有“神(灵魂)”,导向注重现世的享乐主义,这是必然的逻辑。如果有因果报应、如果有来世,则这种轮回必然会受到关注,这是印度除了“顺世论”等少数几种信仰以外大多数宗教关注的重点。在六道轮回之中,所有宗教都说人还属于善道(三善道),恶道包括畜牲、饿鬼、地狱等,其中的痛苦更是被各种宗教家大肆渲染。同时,若如佛教所言,只要人有贪嗔痴,即使来生不落到恶道,在更后的无尽轮回中,难免由于人自身习气的反复恶性熏染,很容易堕落其中。这就难怪大小乘佛教都把厌世或者出离心作为基本的人生观了。
  小乘佛教对于人生与轮回,采取的是一种根本的否定的态度,而大乘菩萨乘则由于普渡众生的需要另有立论,留待后文论述。为了说明菩萨乘的根本教义,有必要先对佛教特别是小乘佛教的厌世思想做一个清晰的界定。对永生的天国的否定,以及超越轮回,成为佛教对付外教的有力法码,甚至于纳诸神于菩萨和诸佛为眷属,更使佛教的宗教理想在古印度成为绝对的异端。而且,由于轮回“无始”无尽的性质,就更显现出得道与解脱的“无尽”的价值。
  为了解释和理解小乘的成就,《智论》中有详尽的世界图景。俗世的快乐,被分为较为福乐的人道、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诸类,轻重程度的比较,是逐级超越的。人道的安乐在三善道中几乎属于最粗重低级的,与欲界天根本无法相比,更不要说色界天的令人向往的禅乐和无色界的清明了。这在《大智度论》中有丰富的渲染。欲界、色界、无色界、阿罗汉四种境界中的精神现象和菩萨的精神现象,分别都有哪些不同,是菩萨乘的主要重点。《智论》认为,欲界是散乱的,色界在各种禅定中,无色界是另外几种更高明的禅定。
  ……
展开
目录
法显:其人其事其精神
法显及《法显传》研究综述
《高僧法显传》喻理探微
法显首传“大泥洹(涅槃)”经教在大乘教中的地位
简析法显对我国佛教戒律的贡献及其影响
浅谈法显西行求法的开创之功
从法显西行看中国文化精神的求真与求善之维
试论法显西行求律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及文化意义
——从“五部分立”说起
法显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贡献
关于法显创辟荒途、大开求法之风研究
法显研究三题
孝道:法显立身弘法的根基
法显在炳灵寺的行踪及其有关问题
法显法师生卒年和籍贯考
实证与解读:对法显出生地的考察
试析历代名人对法显的评价
法显《佛国记》析论
法显西行与中西交通
弘扬法显精神 促进文化旅游
附录一 法显研究相关文献
附录二 法显西行大事记
附录三 法显西行路线表
附录四 法显西行图
附录五 法显西行活动地域古今地名对照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