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好的机会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好的机会。
有人说,世界上最长的是时间,最短的也是时间。说它长,是因为它永无止境;说它短,是因为它转瞬即逝。所以,很多人都为时间的流逝而惊恐。在他们眼中,时间匆匆走过,而自己所拥有的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很多朋友告诉我说,他们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觉得自己已经错过了利用时间的好时机,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时间就已经过去了。因此,他们常常感到无论自己做什么事,都为时已晚,都已经来不及。但是,他们不知道,有些时候,事情的本质并不像你所想的那样,很多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却是最早的时候。我的看法是,只要你真的想做,只要你有做事的激情,那么任何时候都不会晚。我一直很欣赏建筑师安曼,在他的身上,我就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决心,一种不因年老而放弃事业的勇气。
安曼曾经是纽约港务局的工程师,工作多年后按规定退休,虽然他并不情愿。开始的时候,他很是失落,因为毕竟年龄已大,很多事情再做怕是来不及,但他很快就高兴起来,因为他有了一个伟大的想法。他想创办一家自己的工程公司,要把办公楼开到全球各个角落,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建筑史上的奇迹。
离开条件优厚的港务局后,安曼不同于其他人,他没有选择用养老金安度晚年,相反却觉得自己创作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安曼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设计的建筑遍布世界各地。
在退休后的30几年里,他实践着自己在工作中没有机会尝试的大胆和新奇的设计,不停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经典: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华盛顿杜勒斯机场;伊朗高速公路系统;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中心建筑群……这些作品被当作大学建筑系和工程系教科书上常用的范例,也是安曼伟大梦想的见证。86岁的时候,他完成最后一个作品—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悬体公路桥—纽约韦拉扎诺海峡桥。
在安曼看来,旧的结束等于新的开始,只要你有努力的激情,那么任何时候都不会是为时已晚。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你愿意开始,认清目标,打定主意去做一件事,全力以赴、坚持不懈,那么即使你是一息尚存,也永远不会晚。很多在哈佛读书的人,都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听了这个故事后,也深受启发。
美国老人莱伯曼在他74岁退休以后,有6年的时间经常去一所老人俱乐部下棋来消磨时光。一天,他发现往常那位棋友因身体不适,不能来陪他下棋了,他很是失望。
看到老人这个样子,热情的办事员建议他到画室去转一圈。老人听了哈哈大笑:“让我做画?我从来没有摸过画笔啊。”
办事员笑着说:“那不要紧,试试看嘛!说不定您会觉得很有意思呢!”
那一年,莱伯曼80岁,第一次摆弄起画笔和颜料。从那以后,他开始每天去画室画画。提起画笔后的莱伯曼并不因为年岁已高而把绘画当做一项单纯的消遣活动,他全身心地投入,进步很快。
81岁那年,老人参加了一个专为老年人开办的10周补习课的绘画班。课程结束时,老人对任课教师、画家拉理弗斯抱怨说:“您对每个人都讲这讲那,对我却只字不说。这是为什么呢?”拉理弗斯回答说:“先生,因为您所做的一切,连我自己都做不到,我怎敢妄加指点呢!”最后,教师还出钱买下了老人的一幅作品。
从此,莱伯曼更加勤奋了。4年后,老人的作品先后被一些著名收藏家购买,并进了不少博物馆。
1977年,莱伯曼101岁了。这年的11月,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品陈列馆举办了第22届展览,题为:“莱伯曼101岁画展。”有4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其中不少是收藏家、评论家和新闻记者。
在开幕仪式上,莱伯曼对嘉宾们说:“我不说我有101岁的年纪,而是说我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向那些到了60、70、80或90岁就自认为上了年纪的人表明,这不是生活的暮年。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几年,而是想还能做些什么。着手干些事,这才是生活!”
你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机遇
[1]
我们好像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隔壁邻居老王家,其实他儿子也没啥本事,他们不就是赶上了好时候多买了几套房么,但是现在日子过得滋润的,收收房租就比别人辛苦上班还赚的多,他们其实也就是赶上了好时候而已。”
“我那个大学同学,就没正经上过班,研究炒股投资什么的,他也就是正赶上了那个时候股市的黄金时期,那时候炒股,连菜市场大妈都赚钱好不好。”
“张阿姨家儿子当年也就是读了个很一般的大学,但是人家赶上了互联网大潮啊,那时候谁要去什么阿里巴巴啊,听听名字就不是什么好单位,他也就是赶上了,结果马云一上市,他儿子瞬间就财务自由了。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啊。”
然后,也常常听我们父母那一辈说这样的话。
“我们当年就是没有机会,哪里有你们这样好的条件,连考大学的机会也没有,那些比我们小的,后来恢复高考后,他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但是,他们也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他们的同学们,也有一直在努力念书,从来没有放弃过,等到恢复高考第一年,就顺利考上了大学。
[2]
为什么别人,在该买房的时候买了房,该炒股的时候炒了股,该下海的时候去了深圳,该投身互联网大潮的时候去了阿里巴巴,而如今投资人有的是钱就是缺项目的时候,他们又刚好创了业?
驻外圈也有句经典的自嘲段子。很多驻外的人,无论是外交官,还是援建的建筑工人,都会感慨,一个人漂泊在外,孤苦伶仃,然而多挣的一些钱,还不够房价涨的呢!
仿佛我们普通老百姓,或者说自认为不投机倒把,想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的良民,永远都赶不上好时候一样。
[3]
最近在美国,加州永远都是阳光灿烂。闲来在圣地亚哥的海边跑步,某一天突然好像找到了答案。
圣地亚哥海边有很多冲浪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拿着冲浪板的时候都特别帅气。
经常能看见把冲浪板放在一边,自己面朝大海做着简单的伸展,准备活动的姑娘,转眼间,就冲入海浪里,站在浪尖上,随着海浪,起起伏伏。
每一次被更高的浪花吞没,下一秒又能看到她站在下一个浪尖上。
在巴西的时候,也有很多冲浪的人。但是我始终觉得巴西的海边太美,虽然是大西洋,却和加勒比海边一样。蓝绿色的大海,像宝石一样耀眼夺目,然后你再看它的浪花,竟也显得温柔随性。在巴西海岸线上冲浪的人,就像是表演艺术体操一样,蓝天,碧海,和冲浪的帅气小伙,像一副绝美的油画。
但圣地亚哥的海边,大平洋是深深浅浅的蓝色,海浪很大个,说不上汹涌,但特别有力量。在圣地亚哥海边,你能感觉到冲浪是一种竞技运动。和艺术体操不一样,在这里,冲浪是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的美在于它是一项激烈的运动,让旁观者也能一下子被激起肾上腺素,让人看了跃跃欲试。
但是,在海边跑步的我,这个念想也就是一闪而过。然后就被接二连三的所谓“理智”给打败了。
冲浪?
别开玩笑了!我连游泳都不会。
但我又转念想,那么那些会游泳的小伙伴们怎么也不敢去冲浪呢?
我问了他们,他们说,他们不敢。
[4]
不会游泳的意思是,我没有这项冲浪所必需具备的基础技能。
都还谈不上冲浪所需要的高级技能。会游泳,只能保证你具备在海里不沉下去的技能。你只有具备了这项基础技能,你才有资格开始学习冲浪这项需要更多技能的运动。
就像很多公司的招聘启事里写,需要你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不代表你英语流利就能胜任他们的职位了,这只是一项基础技能,你一旦不具备,那么你连简历关都过不了。
而会游泳的小伙伴,他们说,因为他们不敢。
不敢是什么意思呢?
冲浪是一项有风险的运动,在需要大量的基础技能加高级技能以外,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有风险的意思是,你掌握不好平衡,有可能会被海浪吞噬,最小的风险是喝几口海水,而大海毕竟不是个大的游泳池,在大海里冲浪是真刀真枪的,当然你也有淹死的风险。
面对风险,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跨出那一步。
想要离开稳定但鸡肋的事业单位,我们不敢,因为我们不敢去到一个胜者为王,市场竞争的环境里,一条柔弱的小鱼,还是待在游泳池里吧,温水游泳池,虽然看得见周围四方的天,四面的墙,但是有固定的饲料,游泳池里的小鱼,缺少很多在大海里生存的基础技能。
想要离开高薪的工作自己去创业,我们不敢,因为我们不敢去到一个你死我活的商场,再也没有五百强的光环,没有优渥的出差条件,和五星级酒店,商务舱说再见。我们贪恋温暖,我们惧怕风险。
[5]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生活,既新鲜刺激,又没有丝毫的风险。都是高风险,高回报。没有一种工作既能够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
道理都懂,而我们为什么依然瞻前顾后,依然唯唯诺诺,依然想要改变,却跨不出那第一步?
因为我们不会游泳,因为我们不敢去冲浪。
确实只有这两种。
要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技能,要不就是我们没有勇气。
技能和勇气,缺一不可。
那些早早买房的隔壁老王们,他们不仅仅是赶上了好时候,也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就有了原始积累,并且有了投资的眼光,他们选择了有风险的投资,而不是储蓄。
那些改革开放后,下海赚到第一桶金的商人们,他们不仅仅是赶上了好时候,也因为那个时候,他们自己有本事有能力,并且有勇气有魄力,辞去了大锅饭的工作,只身下海。
那些赶上互联网大潮的年轻人,他们不仅仅是赶上了好时候,也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有着聪明的头脑,编程的技术,并且他们敢于踏入一个一开始并没有那么被看好的新兴行业。
总有人永远都站在时代的浪尖上,一个大浪过去,也许打得人仰马翻,但下一个浪花到来的时候,他们又骄傲地站在了浪尖上。
我们羡慕他们,嫉妒他们,我们说,他们不过是赶上了好时候,这也许是我们最无力的自嘲。
因为你发现,那些会游泳,并且足够勇敢的人,他们一直都站在浪尖上。
最勇敢,最能干的人,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你的努力,是为了有更好的选择
与苏锦重逢是在国展书会最后一天,彼时,我们已经有半年多没有任何联系了,本以为生命中再无交集的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还说要请你喝咖啡,还是蛮讶异的。
我们选了临窗的位置落座,在卡布奇诺的香气中,苏锦说:“亚娟姐,我现在开始后悔了,当初就不应该听我妈的建议,回家乡做什么银行系统的工作。现在我每天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还要强颜欢笑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同事关系,真是身心俱疲啊!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
苏锦曾是我部门的一位编辑,半年前,因为工作上遇到了一些不顺,加上她妈妈不停地在电话中跟她鼓吹在家乡为她谋求了一份多么安稳的工作,于是,她动摇了。
她提离职,我并不感到意外。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她很努力认真,却始终跟别的编辑之间有点差距,这些我都看在眼里。
但我能感觉到她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假以时日,她会做出成绩来的,于是我试图挽留她。
“苏锦,你不要急,你先不要跟其他编辑比,你跟你自己比,你不觉得你已经比刚开始来的时候进步很多了吗?”我看着她说。
她微微一愣,抬起头来。
“你之所以做书慢,只是因为做图书封面的经验不足,而公司对封面的要求又很高。可是你在写方案方面、做版式设计方面进步都很大。
“你不需要跟别人比,只要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一点,就算成功。”
苏锦是来提辞职的,她以为我会很爽快地答应,没想到我会跟她说这些,一时她不知道该回应什么才好。
见她沉默,我问她:“你大学是学什么的?”
她回答:“会计。”
原来她和我一样,都是半路出家,学了别的专业却从事了文字方面的工作。可见是对文字工作足够热爱。
我让她把母亲和我说的话都抛到一边,仅仅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周以后,再来告诉我走还是留。
一周后,苏锦选择了离开,我当然尊重她的选择。
这半年多没有她的任何消息,我想她应该是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刻意避免跟我这个昔日上司联系。所以,对于现在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并抛给我一个那么沉重话题的她,我一时真不知道如何回答。
窗外,霓虹灯不停地闪烁,五彩的光映照在苏锦施过淡妆的脸上本应熠熠生辉,但她眼中的焦灼与落寞却让她看起来疲惫不堪。
我跟苏锦说:“你的具体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年少时,关乎我人生的很多次选择都是由父母做出的,我自己并没有选择的机会,或者说是我没有赋予自己选择的权利。
中考填志愿时,父亲让我填了师范学校和重点高中,后来我的分数能上重点高中,他觉得我上高中考大学比较有出息。于是,我上了省重点高中。
高二文理分班时,明明我喜欢文科,父母却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让我选了理科。
直到高考失败,我的分数和本科无缘,父亲觉得望女成凤梦破灭,成天发脾气。
虽然现在在我看来,人生足够漫长,如同一部厚重的书,高考只是其中一页,不管考得好与坏,翻过去就是了。
但当年,对十八岁的我而言,高考的意义重大,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分水岭。高考失利,在亲戚异样的眼神和父亲的责骂声中,我体会到深深的挫败感。
在选择复读还是直接上一所大专院校时,父亲选择了让我上大专,他担心我复读不一定能考好。这一点其实正如我意,我也惧怕重过一遍那种每天算着高考倒计时的黑暗日子。
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题,是从我离开父母身边开始的。
我是在扬州某大学读的大专,扬州城风景秀美,宛如清新淡雅的江南美女,激发我很多创作灵感。高中时写小说被父母认为是不务正业,现在进了大学,终于可以泡在图书馆读喜欢的书,听喜欢的音乐,写喜欢的文字。
跟单调又辛苦的高中生活相比,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又自由自在。美好的大学生活中,我给自己的唯一压力是—我一定要考上本科。定这个目标,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希望能充分利用大学的时间来提高自己,以弥补高考失利的遗憾;二是当时的就业形势所需,用人单位倾向选择学历高的人才,我希望将来自己求职时不会因为学历而被拒之门外。
学历更高意味着在求职时有更多选择权和自主权,能够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工作。
就像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对安德烈说的那样:“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大二时,有了“专转本”的机会,但是高昂的学费却让我有些望而却步,毕竟家中经济条件有限。
我打电话跟父母商量要不要参加“专转本”考试,父亲说可以去试试看,考上后去不去上再说,如果我非要上,只能自己想办法付学费。母亲则坚决反对去考,说供我读大专已属不易,家里弟弟、妹妹上学也急需钱,我不能如此自私,为了自己的前途不顾弟弟和妹妹。
归根到底,父母并不支持我去考试,理由是没钱支持我继续深造。
打电话的那个夜晚我失眠了,辗转反侧,左思右想,最终我决定去参加考试。
这是我第一次违背父母的意愿,也是我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题。
我无法想象如果当初不去考试今天会怎样,我只知道,我从来没有为这个决定后悔过。
后来,我通过“专转本”的初试和复试,进入一所重点大学。学费问题是我自己解决的,通过助学贷款和给杂志写文章赚稿费,我顺利读完了大学。并且,在这所大学里,我收获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爱情。
也是从那次亲自为人生做选择题之后,我才真正学会了独立。从那之后,虽然父母还是会时不时给我意见,但我仅作参考,每次做选择的决定权还是在于我。
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面临的选择就更多了—和他谈了这么久恋爱,该不该和他结婚过一辈子?房价下降了,该不该在这个时候买房子?工作做得不是很开心,该不该选择辞职?
对于职场中人而言,最常见的选择莫过于跳槽,这时,身边的人会给你不同的意见,你有时难免会失去主张。
就拿我上一次跳槽来说吧,那次选择比以往任何一次跳槽都要艰难。
我在那家公司创建了女性阅读品牌“蝴蝶季”,从2008年1月出版第一本带有“蝴蝶季”logo的图书起,到2012年12月的整整五年时间,出版了上百本图书,也培养了不少原创作者。我的五年青春时光在“蝴蝶季”绽放,我的爱好和梦想在这里发芽、生根,我对“蝴蝶季”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
因此,当新公司几次三番向我抛出橄榄枝的时候,我犹豫了。
新公司给出的薪水也不是很有诱惑力,跟之前的待遇差不多。此时,身边的朋友、家人都劝我留下来,公司领导得知我有去意时,也表示来年给我加薪。只有作者们作为被拖欠稿费的受害者,支持我离开,说如果我到新公司发展得好,他们也跟着沾光。
说实话,当时我真的左右为难,一时间难以抉择。
可权衡再三,我决定接受新公司的offer,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不打卡考勤,不要求每天都去公司,实施弹性工作制。
我提这个要求不是懒得去公司,而是希望如果新工作忙得分身乏术时,我能留有一点时间照顾家庭、陪伴孩子。再忙的工作狂也不能忽略孩子的成长,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虽然在新公司我享受的是弹性工作制,但实际上我比从前更努力。因为我要让当时不赞同我离开的人,甚至对我的选择冷嘲热讽的人明白,我的选择是对的。后来,事实证明如此,两年的时间里我给自己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苏锦听我说完这些,似有所悟,她望着我,真诚地说:“亚娟姐,我明白了,我还是要自己做选择,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当初我要是不听我妈的建议回老家,说不定现在已经做出一番成绩了。实不相瞒,我已经辞了家乡那份安稳但无趣的工作,准备重新做文字相关的工作,我的爱好在这里,我愿意用汗水来浇灌我的梦想,我想,我终有一天会成功,像你一样。”
“如果你说的成功是指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我可以做你的榜样;如果你是指权力、财富、地位的话,我还差得很远。”我笑了,继续说道,“当然,后一种成功有的话咱也不拒绝。但我还是觉得,无论何时何地,做快乐的自己,能够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比所谓的成功更重要。”
人生就是一张试卷,上面有很多选择题,怎么选择全凭你自己。纵使人生的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选择的时候也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日后少一点后悔,就算不负此生。
而且,你会发现—只要是遵从自己内心做出的选择,你一定会比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因为你想用行动去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