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战略报告.第三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226272
  • 作      者:
    门洪华,李放,肖晞[本册]主编
  • 出 版 社 :
    格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有一个这样的国家,她曾历经动乱,一穷二白,诞生于强权的缝隙,却既没有受到大规模侵略,也没有进行对外扩张,不仅如此,她甚至取代了曾经的霸主,这样一个国家的发展进路,没有理由不被世人所关注。本书从中国道路的历史与特征、国内基础、国际维度和中国道路对世界未来的影响几个方面,对中国道路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与评述。诚然,中国道路这一话题太过庞大,实在不是寥寥数十万字所能承载,然而《中国战略报告》丛书以其一贯的高质量论文为读者展示了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展开
作者简介
  门洪华,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亚太学会副秘书长,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大战略理论、大国战略比较、中国战略思想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中国道路为研究对象,分为四个章节,共收录了二十篇文章,从不同学科背景对中国道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基础、形成过程、基本特征、完善之道以及世界影响,以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学术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现代化是一场庄严神圣的运动,不只忠于中国的过去,更忠于中国的未来,不只解救中国传统的危亡,更把中国的历史文化推向更高、更成熟的境地。本着这样一种文化立场,光大中国传统需要面对中外文化的调和压力,也要面临中国社会内部不同政治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矛盾。由此来看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是一个复杂难解的问题。不能否认,儒家思想经历了各个时代的修正,可以视为中华文化中具有主导意义的传统,支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也制约和影响着民众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世俗行为。20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的东亚现代化奇迹,就呈现了东亚儒家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并存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使更多的知识精英开始承认: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现代化可以在采取不摧毁传统的方式下实现。在这个意义上,重新阐释和建构儒学,力求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世界范围加以弘扬,必然是中国在全球社会多元格局中寻求自身位置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的知识精英与西方对话的主要文化资源。针对儒家思想中可以提升的具有根本和普遍意义的文化贡献,杜维明有一个理想化的主张:对儒学的主要概念做一个转换,使其具有与其他文化对话的能力——为了精神的丰富和思想的强化,儒家之道必须流出中国或东亚的中文世界,实现与外来文化的会通,“接受更多的营养扶持”。
  当然,对儒学的当代价值要做出适当评估,不能过分拔高。不乏研究者指出,虽然儒学在道德哲学、人生哲学等方面颇有积蕴,但在对自然的探索、科学的关注、客观的政治制度的建构、无限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超越而外在的神的敬畏和向往等方面,都不很突出。曹锦清还有一个尖锐的观点:“若要理解儒家传统的当代意义,不应从儒家经典的释读中去寻找,而应从近百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近而言之,从近20年来中国的家与国的演变过程中去寻找。”在他看来,中国的“家”与“国”皆处于变化之中,而随着伦理性的家与国,向契约性的家与国的历史性演变,儒家的伦理核心将失去其现实意义。再者,面对历史教训和中西方的现实差距,不可过分看重儒家一门对建构现代中国文化的意义,中国传统自古是多元一体的,除儒学外,道家、佛学及不同族群的文化传统等都程度不同、角度不同地承载着中国传统,同样也是构建今天中国社会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资源。21世纪将是多种文化并茂的世纪,儒家文化既不会是全球的主宰文化,也不会是中国惟一主流的文化。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强调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现代化目标,表现出对文化传统和本土思想资源的重视。不过,这一观念可能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强调古代观念的超前性和对于现实问题的针对性,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潜在地蕴涵着解决现实问题的真理性判断,比如“天人合一”可以拯救人类等。依据其他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来看,本土传统的现代价值不宜作为全球化的对立物而被夸大到极限,否则会造成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并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王宁等学者就强调:面对全球社会,采取一种带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化策略并非上策,因为这“有可能加剧本来就已存在的区域性的冲突,进而引发东西方国家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对立”。
  由此而言,为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还需要汲取儒家传统的“中道”智慧,走一条“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避免“过”和“不及”,同时需厘清一个认识:对传统的倡导并不意味着要受制于僵化的地方性文化结构,为传统过多的辩护,难免陷入某种宗教情怀的浪漫主义和怀旧主义,不过是暂时的逃避策略,对复杂的现代化实践难有建设性的贡献。
  ……
展开
目录
卷首语   深化中国道路研究  提升中国话语权……………………………………门洪华
中国道路的历史与现实
在比较中发现中国: 中国道路的历史延续性…………………………………徐   勇
中国现代化之路(1949—2014年)……………………………………………胡鞍钢
试论“中国道路”的特征………………………………………………………浦兴祖
关于中国道路若干重大问题的学术辨析………………………………………包心鉴
中国道路的国内基础
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制度基础——兼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陈学明
中国五年规划的治理现代化转型……………………………………鄢一龙、姜佳莹
公民参与和中国公共决策过程创新……………………………………………刘淑妍
传统、文化现代化与软实力——中国的焦虑与选择…………………………孙英春
中国人口生育和经济增长的变迁(1950—2014年)…………………………周天勇
中国海洋强国思想的历史逻辑…………………………………………………刘笑阳
中国道路的国际维度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和实践的探索创新………………………………杨洁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文化基础、战略取向与实践意义………………………肖 晞
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秩序变革:国家实力、国际目标与战略设计(1985—2015年)………………………………………………………………………………门洪华
国际法上的“中国道路”…………………………………………………………刘志云
依附性发展的翘楚:中国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李 滨
中国道路与世界未来
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与新兴国际关系构建——以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为例……王存刚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机遇与挑战………………………………………仇华飞
共生系统理论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夏立平
走“以中国为方法,世界为目的”的中国道路…………………………………武心波
附录   关于人口结构与GDP关系的推导……………………………………………周天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