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批判性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69027
  • 作      者:
    唐正东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唐正东,男,1967年8月生,江苏省常熟市人。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迄今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主要包括《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内涵演变及其哲学意义》等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13篇论文。出版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等。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十五、十一五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等研究课题11项,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各类奖励12项。现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涉及很多领域,但劳动过程显然是*基础的领域之一。哈特和奈格里所强调的非物质劳动是对这一领域新变化的清晰界定。非物质劳动概念旨在于强调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的经济转型的一般趋势。非物质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具有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之间原有的清晰界限现在已经变得很模糊了。在劳动成果方面,非物质劳动所生产的是观念、想法、知识、沟通、合作、情感关系等。资本其实始终是面向对社会生活本身的生产、再生产及控制的。非物质劳动过程所内含的主体政治张力已经使资本奴役下的劳动力概念变得十分苍白,资本至多只能对非物质劳动所生产出的价值或成果通过私人占有的方式来加以剥夺,但无法对劳动过程及劳动关系加以征服或占有。出离是生命政治生产的语境中阶级斗争的新形式。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证明了非物质劳动在当代世界中的客观存在之后,哈特和奈格里还进一步阐述了它与物质劳动之间的不同。不同的审视角度的确造就了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一点可以从哈特和奈格里与其他学者对社会转型的不同解读中清晰地看出来。米歇尔·阿格里塔、戴维·哈维等人是从劳动过程的技术转型的角度人手,把以弹性生产为特征的后福特制劳动视为后福特制资本主义与福特制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根本特征的;丹尼尔·贝尔、彼得·德鲁克等人则是从生产工具这一直接的技术要素人手,强调信息、知识等智力技术要素被运用于工作中所造成了社会性质方面的变化,并以此来说明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性。客观地说,上述这些学者的思路中或多或少都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后面两人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前面两人,所讲的其实也只是劳动的技术关系,至于劳动过程的社会关系内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历史性社会关系的内涵)则鲜有论及,譬如弹性生产的出现是如何建立在当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之基础上的,这种内在矛盾形式在弹性生产阶段又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的。相对于上述这些学者来说,哈特和奈格里最起码在表面上更多地涉及了劳动转型之社会效应的理论层面,但严格地说,他们主要是从主体政治的维度来理解这种社会效应的内涵的。跟他们两人的总体理论思路之出发点相对应,其对非物质劳动的解读也呈现出了如下特征:主体,太主体了!
  哈特和奈格里首先分析了非物质劳动霸权下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之关系的转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劳动成果方面的变化。在他们看来,马克思当年所说的劳动与价值之间紧密联系的观点虽然没有过时,但非物质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具有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之间原有的清晰界限现在已经变得很模糊了,“在工业范式中,工人的生产几乎都是在工厂中进行的。但当生产的目的变成解决问题、想出一个主意或者创造一种关系的时候,工作时间就会趋向于扩展到整个生活时间之中。一个主意或者一种想法不仅会在你的办公室里出现,而且也会在你洗澡或做梦的时候出现。”①像微软公司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之所以把公司环境营造成家庭一样的感觉,并且还提供免费食物、保健设施等便利条件,就是因为它们看到了非物质劳动条件下劳动特征的上述转变。哈特和奈格里认为,与上述转变相对应的是劳动成果方面的变化。工业社会条件下的物质劳动所生产的是生活资料,如果没有工业产品,人们的生活便无法展开。而非物质劳动所生产的则是社会生活本身,因为它所生产的是观念、想法、知识、沟通、合作、情感关系等。正因为如此,非物质劳动才会同时被称为生命政治的劳动。在他们看来,资本其实始终是面向对社会生活本身的生产、再生产及控制的,只是在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条件下这种再生产和控制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在物质劳动条件下,资本把活劳动(living labor)异化成劳动力(labor power),并使它只生产商品和资本。由于物质劳动的过程所内含的主体政治力量不够强大,因而,物质劳动条件下的活劳动尽管具有马克思所说的那种造形的火的力量,但资本始终成功地在推进其自身的价值增殖。然而,非物质劳动改变了这一切,因为非物质劳动过程所内含的主体政治张力已经使资本奴役下的劳动力概念变得十分苍白。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第一节 非物质劳动与资本主义劳动范式的转型
第二节 非物质劳动条件下剥削与危机的新形式
第三节 出离:生命政治的生产中的阶级斗争

第二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新变化
第三节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危机

第三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消费活动
第一节 马克思的消费观及其方法论启示
第二节 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第三节 等级性社会次序的建构

第四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运行机制:马克思的视角及其意义
第二节 意识形态是一种能动的物质性存在
第三节 弥漫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的意识形态控制

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与空间化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化(Ⅰ):列斐伏尔的视角
第三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化(Ⅱ):哈维的视角
第四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化(Ⅲ):苏贾的视角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
第一节 生态维度的资本主义危机
第二节 经济维度的资本主义危机
第三节 公平维度的资本主义危机

附录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差异性格局
一、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二、后发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