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严实精神:中国精神的深层力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816944
  • 作      者:
    张颐武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两学一做”践行读本,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军队和学校的“工匠精神”。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导张颐武领衔,向建党95周年献礼

  严实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深层力量,是构筑伟大梦想的思想基石。

  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改进工作作风,弘扬民族正气,传承民族精神。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树立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的严实精神,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涛,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师从张颐武教授。主要从事新世纪文学及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参与编著《中华家风丛书·爱国卷》,发表《科幻作品中的反思主题》《共生还是寄生——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错位》等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动鲜活的名人典故、格言、故事等,与严实精神紧密结合,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做了全方位剖析,以极具代表性的丰富多彩的案例,从古到今,由内及外,把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展现得淋漓尽致,解读、发掘中国人的内在精神力量,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展开
精彩书评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荀子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冯梦龙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孙思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吾日三省吾身

  信仰为修身之本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民族的进步,依赖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贫穷落后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规章规范,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正确的信仰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的信仰长城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这一首《病起书怀》是作者于南宋淳熙三年在成都所作,彼时诗人已经五十二岁,按照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与医疗水平,这个年龄的人已经被认为进入了人生的暮年。事实上,当时陆游的境遇也堪称进入了仕途的暮年。这一年,他被朝廷免去官职,移居成都浣花村,罢官之痛兼国事之忧,使他一病就是好多天。病愈之后,陆游感叹世事艰难、挫折不断,壮志难酬,愤然写下了这首传扬千古的名作。

  诗的大意是:疾病缠身的我越来越消瘦,以至于头上带的纱帽变得宽大了;一个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江边,我非常孤单,虽然官职被免,身份卑微,但我依然不敢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希望天上地下的神灵能够保佑国家社稷;京城的父老乡亲都期盼着皇帝能御驾亲征,收复祖国的河山;遥想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所作《出师表》,我忧心之余,却不能为国出力,只能半夜点灯再看一遍了。

  千百年来,陆游的这首代表作被广泛传诵,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一句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然而,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诗中散发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后世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诗中,我们能体会到,爱国精神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一种伟大的信仰。有了这种信仰,人才有修身之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进步。而寻找这种信仰的路途,我们不妨从陆游的生平开始。

  陆游出生于1125年,当时正值北宋末年,国家衰败,连年混战,百姓生活疾苦,而这一切给年少的陆游带来巨大的震撼。现实的影响,家庭的熏陶,使陆游很小就形成了伟大的爱国主义信仰。

  陆游自小聪明好学,展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宋史?陆游传》记载:“年十二,能诗文。”意思是说他十二岁的时候,就能够写诗歌做文章了。后来,他跟随当时著名的大学者鲍季和、曾几等人学习,深受他们的影响。陆游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家境也不错。他的祖父陆佃、父亲陆宰都曾在朝中做过大官。虽然出身官宦人家,但陆游和别的纨绔子弟不同,他从不欺男霸女、横行乡里,而是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转眼间,陆游长大成人,学业有成,由于祖上有功,他被朝廷授予登仕郎一职,进入仕途。当时,许多官宦人家的子弟,由于祖上的功劳,获取官职之后,便不思进取,碌碌一生。然而,陆游与他们不同,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陆游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他有更高远的志向和伟大的信仰,他希望能像父亲和祖父那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于是,这一年,他辞别家人,只身前往临安,参加在那里举办的锁厅试(宋朝一种特别的考试,这种考试是官方针对有官职的人举行的一种考试,通过参加锁厅考试,考生也可以考取进士),碰巧的是,这次考试,千古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是考生之一,但是尽管如此,陆游依然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主考官陈子茂的青睐,考取了第一名。看到自己孙子的名次排在陆游之后,秦桧异常恼怒,但考试结果既然公之于众,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也就没有办法了。但是,秦桧从此便对陆游怀恨在心。到了第二年,陆游参加殿试,秦桧终于等来了报仇的机会,他命令主考官不要录取陆游,这次陆游就没有那么幸运,主考官惧怕秦桧的势力,陆游落榜了。得罪了当朝宰相秦桧,陆游的前途吉凶未卜。

  没过几年,秦桧一命呜呼。陆游的仕途似乎迎来了一片阳光。但是,陆游为人耿直,正气凛然,一心为国家、为百姓着想,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那一套明哲保身的方法不屑一顾,常常直言皇帝之失,对大臣的过错更是不留情面,这使他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甚至连皇帝都对他很有意见,因而,他最终也没能成为一方主官。比如,为了表现自己亲民的形象,宋高宗下诏说允许官员上书评论时政。其他官员深知宋高宗喜欢听人歌功颂德,于是纷纷上书,对皇帝和朝廷大加赞扬了一番,惹得高宗龙颜大悦。但是陆游是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信仰的人,他心里装的是江山和社稷,一切对江山和社稷不利的事情,他自己不会做,也告诫别人不要做,所以他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满口虚言,一味讨好皇上。高宗此人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但他任用奸臣秦桧,处死岳飞,罢免韩世忠等忠臣,为后世所诟病。建立南宋政权后,高宗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平时常喜欢把弄珍奇古玩之物,针对这些情况,陆游早就想上书谏言了,这次高宗主动下诏,让群臣评论时政,陆游就抓住机会,上书直言道:“天下都是皇上您的,老百姓更是您的子民,所以您应该心怀四海,心系黎民百姓,而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珍奇古玩上,不然就是亏损圣德。”高宗皇帝一看勃然大怒,心里想:“陆游你算什么人,你这是在教我如何做皇帝吗?我被金国压制得只能缩在这南国一角,已经够憋屈,够难受的了,每天也就靠看着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才能聊以自慰,你连这都不让我玩?真是岂有此理。”但是鉴于是自己下诏让百官上书言事的,所以也不好发作。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当时,有一个叫杨存忠的大将,他一直掌管着禁军的大权,维系着京城的安危,但他自恃功高、骄横霸道、不服指挥。陆游发现后,感觉长此发展下去,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于是,他又上书皇帝,言明其中利害关系,建议高宗罢免杨存忠的职位。杨存忠听说之后,对陆游甚是气愤。但是作为朝中老将的杨存忠,深知古往今来的帝王最忌讳的就是做臣子的功高震主,如果这时候不主动请辞,将来一旦触怒皇帝,恐怕全家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所以,陆游的这次上书却意外地得到了高宗皇帝的欢心,因为高宗早就对杨存忠的所作所为有所耳闻,并有所忌惮,但是杨存忠是一员老将,曾立下不少功劳,如果忽然罢免了他,不仅会伤害到其他曾为朝廷效力的人,还有可能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所以一直没想好怎么处置他。这次借着陆游的上书,正好借坡下驴,免去了杨存忠的军权,把他降为了太傅。

  从这两次上书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一心为国,不会刻意讨皇帝的欢心,也不会害怕其他实力派大臣的权威,这正符合他的那句千古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正因为他这种一心为国的心思,高宗后来升他为大理寺司直,让他掌管国家的司法工作。

  又过了四年,到1162年,宋高宗深知自己年老体衰,无法处理朝政,于是,让位于皇太子赵昚,后者即位后,史称宋孝宗。宋孝宗起初非常欣赏陆游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的秉性,于是,他任命陆游为枢密陆军编修官。接任官职后,陆游认为,自己现在参与了国家的军政大事,有责任有义务为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效力,因此上书孝宗,说:“当前朝廷的官员纪律废弛,军队军心涣散,是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并向孝宗建议:“应严肃整顿军纪,把长江和淮河的防线牢牢加固一番,以此为基地,进击中原,收复失地,实现北伐大业。”然而,陆游的一番慷慨上书,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原来,孝宗和高宗一样,只想在南方安逸地当皇帝,他每天沉迷于后宫声色,并未打算北伐之事,看到这篇上书之后,就装作没看见,想把这事就这么冷处理了。没想到陆游见朝廷没反应,就找到了大臣张焘,向他表达了自己对北上收复失地的决心,并把先前上书孝宗的事情也一并说出。张焘在北宋时期就是朝中重臣,到了南宋孝宗时,他已是几朝老臣,不仅地位尊贵,而且非常爱国,他听了陆游一席慷慨陈词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进宫质问宋孝宗,把宋孝宗弄得很没有面子。这次风波之后,孝宗非常生气,开始对陆游心存芥蒂,后来,就找个理由,把他贬到镇江府当通判去了。

  第二年,宋孝宗终于打算北伐,他任命老将张浚为大军元帅,开始了北上收复失地的准备。远在镇江的陆游听说之后,分析了南宋与金朝的情况,就给张浚写信,告诉他说:“现在金军非常强大,不要冒然出击,应该徐图缓进,心怀长远。”张浚是一朝老将,早在岳飞时期,他就很有声望了,自然不会把陆游这个小小的镇江通判放在眼里,于是,不但不听陆游的建议,反而派军队冒然出击,结果中了金军的奸计,落得个大败而逃。因为此次大败,南宋军力受到巨大的损失,金国又大军压境,咄咄逼人,面对此种情况,本就懦弱的孝宗和文武百官们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敌不过金国的金戈铁骑,孝宗甚至下罪己诏,派遣使者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

  看到南宋朝廷与金朝又签订了一个屈辱的条约,大片土地被金朝割去,陆游痛心疾首,他悔恨自己的无能。陆游挥笔写下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他再次上书朝廷道:“江东这块地方,从古时的吴国开始就以建康(今南京)为国都,自古没有以临安(今杭州)为国都的,临安离大海很近,交通不易于运送粮食,并且还很容易受到袭击,所以与金国订立和约之后,应该尽早把都城迁到建康。”同时指出:“朝廷现在掌权的龙大渊和曾觌两个人常利用职权,结党营私,是十足的奸臣,希望皇上不要被他们欺骗了。”孝宗皇帝看到陆游的奏折之后,不仅没有被说服,反而异常愤怒,心想我都把你贬往镇江府了,你怎么还不老实呢?杭州如此繁华兴盛,你不让我住,让我去南京受苦。龙大渊和曾觌两个人是我的心腹,我对他们非常倚重,你说我重用的人是奸臣,那岂不是拐着弯儿说我是个昏君么?我们非奸即昏,难道天底下就你一个人是好人吗?于是下旨,既然你陆游说建康好,那么,你就从镇江到建康去继续做通判吧。

  于是,陆游又被调任建康府任通判。在建康待了一年有余,陆游又被调任隆兴府任通判。陆游的刚正不阿、直言上书,不仅没有得到孝宗的采纳,反而在朝中得罪了许多官员。后来,朝中有人上书诬陷陆游结交谏官,蛊惑人心,不思教人学好,反倒专门教人挑朝廷和皇上的毛病,建议皇上罢掉他的官。孝宗本来就对陆游没有好感了,看到有人参了陆游一本,喜出望外,就趁此机会罢了陆游的官。

  陆游经历官场的坎坷和浮沉,于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终于等来了一展身手,报效国家的机会。是年,大臣王炎打算带兵北进攻打金国,他知道陆游向来对北伐有深刻的见解,就写信邀请陆游前来当他的幕僚,并委托他起草北伐计划。陆游欣然接受,并连夜起草了《平戎策》。后来,王炎又把陆游调到位于大散关的抗金前线。谁曾想,朝廷最后还是否决了北伐计划。这期间,陆游在大散关待了整整八个月。后来他又几经沉浮,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凉情境下,写下了本文开篇的那首名篇。

  此后,陆游始终游离于官场边缘,再没有机会进入决策层或者亲自参与抵抗金兵的具体斗争中了。1210年,85岁高龄的陆游虽然病入膏肓,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热情丝毫不减当年。这一年,他写下了又一千古名篇《示儿》之后,与世长辞。“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示儿》既是陆游临终时对儿子的嘱托,又是他爱国主义信仰的延续。通过这首诗,他把他的爱国主义信仰一代一代地永远延续下去。

  纵观陆游的一生,我们发现,他始终把爱国主义当作自己的信仰,当作自己修身处世的准则。这无论如何都是我们应当好好学习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郑板桥的立信之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这首《竹石》是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燮的一首七言绝句,题于自己所画的《竹石图》上。所谓的竹石,是长在石头缝隙里的竹子。这首诗说的是,这丛长在石头里的竹子牢牢地抓住青山,就像饿狗咬住了久违的骨头一样,一点也不肯放松。竹子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把岩石都撑破了,虽然经受了千万次的磨难和打击,但它依然不改自己的坚韧本色,无论你刮的是东风也好,南风也罢,西风也好,北风也罢,它依然毫无畏惧,顽强不屈地生长着。

  要想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寓意,我们需要了解郑燮的生平,了解他的立信之路。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吾日三省吾身/001

信仰为修身之本/003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的信仰长城/003

千磨万击还坚劲——郑板桥的立信之路/011

情怀为修身之源/01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爱国情怀/015

操守为修身之规/020

“拒让门”引发的思考/020

肝胆为修身之杖/027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027

第二章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033

规矩为用权之篱/035

千秋名相示周行/035

王翱秉公传美名/037

列宁不搞特殊/039

担当为用权之臂/042

蔺相如不辱使命,廉颇敢作敢当/042

用信誉担当起一切风险/046

原则为用权之源/049

心存百姓,不畏强权/050

吕范严把财政关/052

敬畏为用权之心/055

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056

两袖清风斗子文/059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061

第三章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065

戒虚言方能正身/067

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甘肃捐监冒赈案/067

樵夫失斧/072

戒浮术方能成事/077

纸上谈兵空误国/077

三生不改冰霜操/082

戒华名方能安心/086

“两弹元勋”邓稼先/086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092

戒伪事方能静气/095

心存伪事,祸国殃民/097

戒伪事,清廉一世/100

人间有爱,真诚融化虚荣心/103

第四章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109

功崇唯志,业广唯勤/111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11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17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20

志不可慢,时不可失/121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130

李冰矢志除水患/131

目见之不如足践之/139

事必躬亲,造福一方/139

俯首甘为孺子牛/143

第五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147

干事创业接地气/149

砍树劳模,栽树英雄/149

路要人走,业要人创/153

谋事创业下苦功/158

态度比能力重要/158

以恒心为良友/161

图事创业有激情/167

立志科学,献身地质/167

大庆精神代代传/172

成事创业有境界/175

杂交水稻——献给世界人民最好的礼物/175

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180

第六章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185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187

甘当革命的螺丝钉/188

以公为心,以爱为心/193

见贤思齐,不贤自省/195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196

欧母教子,流芳百世/198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01

西藏就是我的家乡/20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5

同心共济始终如一/210

同德同心,扶危持颠/210

后记辛普森案——不严不实引发的司法悲剧/2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