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认为,世界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找到答案,如同他在一诗中所言:“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参考这位心学大家的观点,我们就会发现,心其实很强大。只要内心足够坚定,就不会让自己在现实的夹缝中苦苦挣扎。
第七章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
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就会集结起大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现为对人、对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对待他人;大度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大度还要能容忍他人的过失,尤其是当他人冒犯自己,能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大度更应表现为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他人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反思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缷责任。大度者,能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责己严,责人宽。王阳明曾说,自己和亲人之间都不应该分彼此薄厚,应该以仁爱宽容的心去对待人民和世间万物。
人与人在相处中,难免会发生矛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与差错。如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很容易引发争斗。这时,我们就需要打造“宰相的肚子”,既宽容他人也宽容自己。
朝廷里有位高官这日在家中宴请宾朋,酒过三巡之后,高官向一旁的悬云观道士请教:“怎样才能提高一个人的修养?”
“从最根本做起。”
“愿闻其详。”
“在你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到了;在指出别人不对的时候,看看自己是不是做正确了。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此理。”
按照这位道士的话,人最根本的修养就是用宽容之心对待别人。宽容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待人,首先要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在接受别人的长处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其次,当你遇到事情打算用愤恨去实现或解决时,不妨试着去宽容,或许它能帮你更好地实现目标,解决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将自己当成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情感;将别人当成自己,感同身受,亲身去体验别人的感受;将别人当成别人,我们无法强求别人改变,只能去理解别人;将自己当成自己,我们的一切理解和包容并非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设身处地地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在宽容我们自己。
人非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呢?人犯了错之后,总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给他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所以,对于一些不属于不可饶恕的错误,为什么不给对方一个改过的机会呢?对方一旦重新获得别人的宽容,就会产生感恩图报的心理,希望通过自己加倍的改过表现来获得对方的认可。
其实,容人之过,释人之嫌是一种为人的度量,也是一种谋略。大肚能容,方能得人之心。
大肚能容,宽大为怀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同他人交朋友时,一定要相互谦让,这样才会受益;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到损失。王阳明这是在告诫人们要有宽容之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王阳明就是懂得包容的人。嘉靖元年(1522年),一位泰州商人穿着奇装异服来到王阳明家里求学,想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答应了。不久,这人就打算穿着奇装异服出去游历、讲学。王阳明问他为什么要穿成这样,这人就以反对理学陋规、讲究心学为借口。王阳明知道他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才穿着奇异的服装,打着王阳明的旗号出去讲学,便直接拆穿了他,说他只不过是想出名罢了。这人一听被老师看穿了,只想保持最后一点尊严离开。没想到王阳明没有计较这件事,反而继续留他在家里。从此这个人洗心革面、一心向学,他就是王阳明最优秀的学生、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
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你是别人的上级或者师长,不能容忍下属、学生的任何过错与不足,久而久之是很难在下属或者学生之中树立起威信的。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明君都是包容的人,他们在小事情上不会计较太多,让下属每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然遇到大事情的时候,或者触犯大原则的时候,他们也毫不客气,一点也不手软。宽容别人的过错,是一个人心胸宽广的表现,也是一种生存的谋略。
楚庄王逐鹿中原,连续几次取得了胜利,于是庄王设宴款待群臣。席间,庄王命最宠爱的妃子为参加宴会的人敬酒。
这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厅里燃起蜡烛。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君臣喝得兴高采烈,好不热闹。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大厅内的蜡烛一下子全被吹灭了,整个大厅一片漆黑。庄王的那位宠妃,正在席间轮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宠妃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脱,情急之下,她顺手一抓,扯断了那个人帽子上的缨。那人手一松,宠妃趁机挣脱身子跑到楚庄王身边,向庄王诉说被人调戏的情形,并告诉庄王,那人的帽缨被扯断了,只要点燃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这个人是谁。
楚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出乎意料地表示出很不以为意的样子,趁烛光还未点明,便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天宴会,盛况空前,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尽兴!”群臣不知庄王的用意,为了讨庄王欢心,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等蜡烛重新点燃,所有人的帽缨都断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调戏宠妃的人。就这样,调戏庄王宠妃的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就连尴尬的场面也没有发生。宠妃为此颇有怨言,楚庄王却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反会伤了众人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
时隔不久,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于第二年春天,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三个多月,发动了数次冲锋。在这场战斗中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与郑军交战斩杀敌人甚多,郑军闻之丧胆,只得投降。楚国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才得知奋勇杀敌的那名军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宠妃扯断帽缨的人,他此举正是感恩图报啊!
领导者能宽容属下的某些过失,宽大为怀,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必然会得到属下的倾力回报,从而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大肚能容,方能得人之心。人非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呢?人犯了错之后,总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对于一些不属于不可饶恕的错误,为什么不给对方一个改过的机会呢?犯错的人一旦获得别人的宽容,就会产生感恩图报的心理,以期通过自己加倍表现来获得对方的认可。
……
第一章 心为天地万物之主
保持童心,做真实的自己
顺应性情生活,找准自己的位置
相信自己最优秀
求人不如求己
挖掘内心的巨大潜能
敢为天下先
第二章 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基础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坚持梦想,在困境中拼搏
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好高骛远是大忌
人贵有自知之明
欲成大事先立志
第三章 志存高远者的狂者胸次
无论他人誉与谤,只管做好自己
做到中正平和,关键在于慎独
顺其自然,浑然天成
只要肯“下学”,自然能够成功
把握当下,利用好每分每秒
同流世俗不合污,方圆处世有诀窍
狂者胸次:不被琐事所扰
第四章 在逆境中修炼强大的内心
正确对待不如意之事
坦然地面对失败
用心感受生活中的苦与乐
在苦难中磨炼自己
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消除恐惧的良药是自信
将自己雕琢成一块璞玉
寂寞是一种清福
第五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正的学问是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一件事
改掉浅尝辄止的毛病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抓住关键问题,对症下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另辟蹊径,巧干要比苦干强
第六章 欲望是难以填满的无底洞
满足需要,克制欲望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消除比较的私心
不被虚名所累
安贫乐道,守住内心的清净
第七章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大肚能容,宽大为怀
将诽谤和侮辱当作进取的动力
用宽容的安抚感化恶人
懂得坚持,学会忍耐
心有良知,超然面对闲话
第八章 自省是认识自己的最佳方法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文过饰非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克服傲慢自大的毛病
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
善于反省,扬长避短
别过分执迷于细节问题
第九章 做学问必须从内心下功夫
博学是成功的基础
循序渐进,才能有长进
学无止境,永无巅峰
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打破文字的局限,追求真正的事实
知识不等于智慧
德比才更重要
追求完美是一种偏执
第十章 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他人
诚信是立身之本
猜疑是人际交往的大忌
心诚则灵,怀有一颗真诚心
不做作,待人待己皆真诚
诚意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第十一章 仁以博爱为本
爱一切人才是仁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美
不要为了行善而行善
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迁怒于人
养一身浩然正气
第十二章 品山赏水,在人间诗意栖息
自然是生命的方式
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
摆脱羁绊,培养空灵的心
随心而动,随性生活
身体忙,心悠闲
乐观的心态有利于身体健康
书法之中悟心法
用中正平和的心态品味音乐之美
第十三章 修炼不动心的境界
心无外物,超然洒脱
过分执着于静,易空虚寂寞
修心,在万事万物上下功夫
修炼不动心的境界
重视内心的修行,锻造强大的气势
身处恶境,更要持重守静
保持本色,以真示人
在宁静中感悟奔腾
第十四章 看破生死的超然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命的执着
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活得有意义
看破生死: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间
沉浮动静皆人生
短暂的生命,长久的快乐
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
珍惜活着的光阴,坦然面对死亡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绚烂过后归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