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方法与反方法:基于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对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345761
  • 作      者:
    张文喜著
  • 出 版 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人文社会科学家似乎在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中点”。而社会科学当然还要哲学本体论的指导。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如果哲学也和所有学科的认识一样被分割得细如毛发,那么人们还有什么必要来从事哲学呢?
展开
内容介绍
  《方法与反方法 基于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对话》对由近代以来方法论的争论所引发的思想运动及其应用层面作出了详尽分析。《方法与反方法 基于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对话》揭示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整个内容及其变迁的基本形式,即从皈依一套外在的操作程序和规范转向人类存在本身;从文本解释转向一切理解基础的探究;从如何理解和解释的方法优先转向越过方法论问题的转变。从这种基本形式变迁的角度,凸显了诸如自然科学规律和社会科学规律、规律的表述和历史的叙述、寻求方法和反对方法等一系列矛盾。
展开
精彩书摘
  比方说,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热衷于各种各样的考试,追逐各种各样的文凭,它说明当今社会对学习的狭隘化的理解:所谓学习就是一个人向其他有关的人证明他能学到某些东西。这是一个追求从个人确定性和与公共确定性联系在一起的确定性过程,它是适应全球化极其猛烈地追求量化的思维方式在知识这个观念中的表现。这种观念当然必然会反映到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探究上。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物极必反的。自然科学思想方法霸权搞得过头了以后,从历史上某个时候开始直到现在,人文社会科学要求用独立的方法论探究,人们越来越强调自己在方法上的研究个性。基本的理由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人、社会、文化)(它们在内在性、相对于其环境的自律性以及通过行使某种意志自由从而改变社会进程的能力上都不同于自然客体)的性质,它们不能够发展成为真正的科学。对一些理论家来说,人类所具有的这种内在性、自律性和意志自由使得即便是对创立有关人、文化和社会的成熟科学的渴望也变得不仅不可能而且不合时宜。”
  波普尔、阿伦特、德里达等人索性认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以科学性自居会导致极权政治哲学的产生。①因为“科学的科学性,总是依赖于意识形态,一种今天的任何特殊科学,只要是人文科学,都不能够忽略的意识形态”②。这意味着,自然科学似乎可以通过获得一致见解取得进步,既定的科学家群体成员可以为科学数据、形式以及解释等问题,时不时地达成一致见解。在历史科学或精神科学中,没有或不曾有过这样一致的见解。历史科学仍然处于无政府状态。正如李凯尔特就此评论道:“只有当人们考虑到道德和权利的历史形态,从而只有当人们不再试图达到一种普遍的、按照自然科学方法或者普遍化方法形成关于权利的类概念时,才能获得一些普遍有效的、内容充实的伦理规范或者权利规范。”④实际上,在人文领域中,在后现代主义的名义下,整个人文科学运动的主要特征便是支持一种向叙事的回归,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支持人文科学回归像历史学家讲那种故事的方法。
  今天人们在两重意义上谈论着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首先,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感到,正在丧失与科学之间的源本关系。人们回忆起韦伯所引发的事实与价值之间关系的讨论时,就会对科学及其意义真正地产生怀疑。
  ……
展开
目录
导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合法性
第一章 “说”与哲学的正当性危机
第一节 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危机的交错
第二节 专业之思与语言游戏
第三节 以谁的名义“说”?
第二章 人文学问与人的存在论问题
第一节 “有价值的事物”与“世界”的显示
第二节 关于各门科学之准线和人的存在论问题

第一篇 人文社会科学基本问题的准备性分析
第一章 事实和价值问题的阿里阿德涅之线
第一节 事实和价值分离的存在论根源
第二节 作为可能具有意义的价值相对主义及其讨论
第二章 “我”与“观点”:相对主义与优势地位主义
第一节 人文研究与主观预设
第二节 说“我”是否可能,作者是谁?
第三节 相对主义的出路问题

第二篇 古典理性主义方法批判
第一章 思想方法奠基之阿基米德点
第一节 笛卡尔式的沉思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开端”问题
第三节 先验方法的失与得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
第一节 道德科学的逻辑
第二节 “道德科学”的方法具体化路径
第三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两栖性”
第三章 逻辑学的基本问题和关于思想的规则问题
第一节 预备性思考
第二节 逻辑学的本质和有效性问题
第三节 心理学和逻辑学纠缠在一起的结
第四节 逻辑学与数学的关系

第三篇 理解的命运
第一章 理解之为人文科学奠基
第一节 在何种意义上理解是人文科学的方法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性质的若干断想
第三节 狄尔泰解释学的心理学指向
第四节 作为人文科学基础之认识论的奠基
第五节 哲学作为“经历”的困难
第二章 解释学的存在论转向
第一节 存在论解释学的基本理解
第二节 实际性解释学
第三节 对作为“理论的”人文科学的批判
第四节 生活之丰富性与释义学现象学
第三章 期待共识
第一节 “真理与方法”,还是“真理或方法”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的诉求
第三节 艺术与真理揭示的途径
第四节 伽达默尔贬低方法论之问题意识

第四篇 哲学解释学的功能及应用
第一章 理解的界限
第一节 以相互理解的借口抵抗相互理解
第二节 为什么反对解释?
第三节 辩证地对待“解释的冲突”
第二章 如何研读经典
第一节 对经典展开新的阅读
第二节 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解释”和“阐明”
第三节 致思研读经典时的正确方法
第三章 作者的意思与隐讳写作的可能性问题
第一节 “回到某某”的解释学张力
第二节 客观意义的设定
第三节 隐讳写作的可能性问题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